网易财经7月30日讯 以“政商重构 市场还权”为主题的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今日举行,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在会上表示,多年的问题议而不决,比如纺织工业棉花进口,棉纺企业在境外的棉花增值税是13%,产品是17%,叫做高增低扣,这个差值让棉纺企业自己负担,棉纺企业这么困难,这个问题十几年了,一来一去,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解决,企业反映很强烈。比如煤层气的开采,煤层气作为清洁能源,现在成为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为什么长期难以推进呢?原因之一,煤炭的开采权和煤层气的开采权不是一回事,相分离,只有有煤炭开采权的人能下井,但他不能开采气,有开采煤层气权利的人不能下矿,这不简直是笑话吗?这是因为利益主体原因,十几年了没有解决。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各位来宾,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政商重构,市场还权”,我觉得选得很好,很有针对性,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个战略取向,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刚才江教授讲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近年来政府加快职能转变,以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为切入点,在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谋划构筑发展战略规划,改进完善政策环境,明晰发布市场导向,加强制度标准建设,严格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了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潜能现在看到了,在逐步释放。
从企业来讲,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它们作为市场主体,在不断改善公平公正的市场经营环境中攻坚克难,当然,我们的市场不完全能做到公平公正,但在逐渐改善,企业的内生动力、内在活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增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多年来各种原因长期积淀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还很多,尚待进一步破解,当前,我们正处在解决增长的换挡期,多类问题互相交织叠加,经济增长这半年过去,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当然,稳中也有忧,解决一些问题要靠发展,今天刚公布的政治局会议研究了上半年的经济状况,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考改革、靠转变方式、调整结构,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当然,构筑符合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政商关系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我们的主题选择了“重构”,我理解应该是在以往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完善。我想就固定资产投资的改革改进,企业生产环境的改善这两个问题结合这次论坛的主题讲几点体会:
第一个问题,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合理增长,调整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政府和企业都要有所作为,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应该肯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改进,政府在改革投资体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实事求是地讲,从主要依靠投资向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经济这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地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规模过大,增幅过快,效率下降、以至于产能严重过剩、负债过重的状况,拿去年状况来看,去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扣掉农户(音)]高达43.6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6%,去年GDP是56.9万亿人民币,增长7.7,算一下GDP的增长绝对值,是4.1万亿。根据这些基础数据,我们分析,不难得出下面的结论:2013年,当年的投资和GDP的比例已达76.7%,而这个比例“十一五”是59.5%,“十五”是41.58%,“九五”是32.83%,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投资和当年GDP的比例是越来越高,高达76%。
按照一般规律,我们的经济学家都知道,当年投资其中有三分之一转化成消费,三分之二转化成固定资产,这么一算,去年的投资率,会前我们还和晓华等几个同志议论,我估计去年的投资率在50%左右,消费仍然明显不足,多年来讲要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没什么改善,我国投入产出比长期以来是五比一左右,国际上是三到四比一,去年的数字10以上,投资效益系数下降到不足0.1,如果这样下去,每年投资的增幅是GDP增幅的两倍、三倍,将可能进一步推动和诱发信贷扩张、赤字增加、加速卖地、债台高筑,土地财政、产能过剩这些弊端恐怕会越来越明显。
近几年,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见到了一些成效,拿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就有了很大的改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同比回落了3.2个百分点,打开看看,其中工业增长是4.2,回落了2.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增长14.1%,回落近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只增长10%,回落了4.2个百分点,像大家熟知的钢铁、有色冶炼、水泥、平板玻璃,这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投资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12.8%,7.3%,9.7%和4%,我觉得今年上半年的一些数据是改善宏观调控走出的一步,调整是必须的,当然,也引来了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担忧,所以对这个问题应该以两分法来分析判断,有效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关键,保持一定的增幅是必要的,但如果忽视了结构调整和提高效率,恐怕事与愿违,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不要动摇,要进一步坚持调整、改进、完善。
提这么几点建议:一是继续控制投资总量,加大调整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总得看,今年上半年投资的增幅基本处于正常回落,把过快的增幅适当降低,控制投资总量,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投资率和消费率,这正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正确选择,控制总量就要调整结构,选准投资方向,提高投资的效率,建议继续落实对房地产开发的相应调控措施,分类监管、有序发展,不宜过度扩张。城市的盲目扩建应该予以抑制,据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这12个省区里,地级市规划平均要建1.5个新城区,省会平均要建4.6个新城区,这样扩张下去还了得?应当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有效控制,加大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也应该从长计议,要计算投资回报的年限。
工业投资要有进有退,产能过剩的行业不要再上新项目了,不要再铺新摊子了,特别要加大对存量的优化、改造、升级,调整投资结构要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大国民经济短板领域的投资引导,从而提高我们投资的效率,今年认为,技术改造是内涵发展的战略,技术新、投资升、工期短、见效快。经验证明,我们搞技术改造投资产出比是三比一,当然这个产出是广义的,包括了利、税、折旧、工资和企业应付银行利息,今年上半年,全国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这个数字不小也不大,对比一下,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实现工业化前后,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的比例少则50%,多则69%,我们现在是40.1%,所以还应该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中央财政从应对金融危机以来,每年通过技改贴息四两拨千斤,带动了企业、地方、社会和银行贷款,每年全国大概有8万亿元的技术改造。
从国民经济的短板来说,国家已经安排了扩大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比如上半年,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比增加25.1%,远远高于全社会的17.2%,除此之外,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新技术,然后再产业化,不要盲目投资,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基础之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首先是二产延伸,制造业孵化,要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引导扩大信息消费,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安全,刚才江教授也讲到了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这些都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它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投资需求和良好的投资收益。
第二建议是改进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要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发改委已经确定了放权方案,从本质上讲,企业是投资主体嘛,谁投资谁负责,你不仅要享有投资的收益,还要承担投资的风险,除了涉及民生安全、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项目要由国家审批、核准和备案以外,尽可能下放到地方,下放到部门,最终由企业自己来决策,国家主要管规划、布局、重大自然资源的配置,政策导向、信息发布等等,要落实好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国有企业监管现在提出来要以管资本为主,什么行业呢?主要是管国有资本的进退,监管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还有国有资本收益的收缴分配,把这些事情管好就是管资本为主,不要再去管具体项目,要赋予国有企业投资自主权,同时加强评估考核。
多晶硅、光伏产业的调整变化,大家近一年来看得很清楚,为防止盲目投资积累了经验教训,上项目首先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技术没掌握就盲目去产业化,那肯定是低水平的重复,低端的过剩,高端的生产不出来。
其次要看有没有市场需求,尤其要培育国内市场,扩大国内业务有效需求,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国际市场上,政府不应该去干涉甚至去主导企业投资,而要把注意力放在把握市场信息、制定标准政策和规划上,所以多晶硅的经验教训和值得汲取,企业作为市场投资的主体,要改进和规范投资行为,首先是要多渠道、及时、准确地把握了解市场的供求,避免信息失真,被误导,本来市场是饱和的,不需要,但你的信息是虚假的、错误的,引导人们去盲目投资,无论何种企业,都要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权责一致,盈亏自负,风险自担。
项目投资要从市场需求、原料产品、物流运输、资源环境、技术路线、投资回报、筹融资渠道、投资风险、社会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去深化可行性研究,然后作出符合市场规律的判断,防止和避免盲目投资,提高投资的回报,企业去作为投资的主体,如果不去科学、民主地决策,也一样会犯盲目投资的毛病。
第三个建议,加快落实向民间资本开放,吸引更多非公资本投入到实体经济中来,民间资本积累雄厚,但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钱往哪里投的困局,要进一步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这样做会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比如最近,工信部向民营企业颁发移动通信业务的转售业务证书,据我了解,已经有四十多家获得了批准,因为移动通信属于基础电信,所谓垄断行业,发改委公布了八十多项属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重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中石化开放成品油销售服务,这些都受到了社会的好评,但是要细化方案,加快兑现,取得经验以后在其它行业推广。
引入民间资本,关键是垄断行业的改革,垄断行业的产业链很长,其中不少是竞争性业务,就要放开,不是开放,是放开,至于垄断性业务,也要制定具体办法去特许经营,让民营资本能够有序进入,这样使我们整个社会资本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是我谈的关于投资方面改革的一些状况和意见。
第二我说一说克服生产经营困难,企业要自强自立,政府要针对性、务实性加快破解难题,来释放改革的潜能,当前在经济下行压力,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与深层次和结构性矛盾相互胶着,更加快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困难,有哪些困难呢?一是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应收帐款上升,产生品库存上升,流动资金紧张,上半年我举一些数据,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2.1%,打开看,其中食品、服装、鞋帽、家电、日用品增幅不到10%,1到4月份进出口是负增长,5月、6月当月转正,上半年累计增长只有1.2,这说明市场还不是那么旺盛,需求不足,生产者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我们叫PPI,连续28个月负增长,尽管负增长在收窄,但还是负增长,上半年全国的工业产量利润率只有78.3%,比去年的79又有所下降,1到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期末应收帐款增加了12.6,产生品库存增长了12.5,但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1,为什么库存和应收帐款的增幅比业务收入的增幅多了4.4、4.5个百分点呢?这说明企业的流动资金受到了紧缩,企业反应,银行抽贷、压贷、停贷的现象增加。
第二个困难,企业成本费用,尤其人工成本上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高达85.9元,同比增加了三毛钱,财务费用增长了17.4,刚才我说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8.1,为什么财务费用增长17.4呢?机械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反映财务费用增长得更多,19.1,29.01,29.5,去年全国27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7%,今年一季度又有七个地区上调,当然,上调是对的,反过来给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加了,企业反应,五险一金总量占了工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此外,土地、房租、物流成本也在迅速地增加。
第三个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老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小微企业难以支撑,人民币贷款余额总量已经很大,去年年底超过72万亿,去年增长14.1%,钱到哪里去了呢?由于房地产的过度扩张,落后过剩的产能没有还款能力,把钱占住了,城市扩建造成蔓延,地方负债负担沉重,银行和体外循环占用等等,结果水到地头干,流到地头的时候就没了,留给小微企业所剩无几,即使拿到手,不客气地讲,利息是成倍上浮,不堪重负。所以小微企业不得已向地下钱庄高利贷款,真是苦不堪言。
第四个困难是税费负担仍然较重,近年来出台了若干减税政策,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但我们调查企业反映,由于门槛高,附加条件多,所以受惠面不是那么太大,企业希望,将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微利企业减免盈利税等政策要进一步放大额度,营改增希望进一步扩大范围,乱收费得禁止,一些合法收费也希望随着减少政府审批再度减少,解决这些难题当然首先是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不能等待政府的政策,要看到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近日又出台了一些微调、预调措施,总得看,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会逐步改善,但企业更要注重内部管理的提升,依靠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增强动力、活力,提高我们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和考验。对企业这个市场主体来说,从技术层面讲,企业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向优质、低碳、绿色转型,通过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你的经济技术指标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比如改善装备,精准制造,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比如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比如促进专业化整合,实现产业的积聚,比如大量发展制造业的服务化,提高你的附加值,尤其是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本职安全,提高经济效率。
企业从管理层面讲,无论哪类企业,包括民营企业、私有企业,都要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建设,现在不少企业设立独立董事、外部董事,构筑董事会下若干工作委员会,真正落实董事会的决策权,要合理划分董事会和高管层的责权,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尤其是要保障董事会和总经理的选人、用人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从行业发展层面来说,要打造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上中下游一体化,大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研发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仓储物流等相衔接的产业格局,以业务为链接,资产为纽带,增强我们行业的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这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往往是老问题没解决,新情况又不断滋生,从政府来说,要为解决难题,缓解困难尽责尽职,当前,一方面过去已经确定的很多政策要制定细则、办法,让它落地生效,另一方面是长期议而不决,又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应该下决心解决了。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举几个例子,比如刚才提到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症,从调整投资结构,贷款结构,整顿经营秩序,改革经营体制,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直接融资,各个方面去综合治理,现在思路很明确,但是要一条一条落实,落实得很慢,很不够,恐怕再过几年还是旧话重提。再比如,鼓励支持淘汰落后化解产能过剩,坚定重组企业转移,产业积聚已经有一系列的政策,国务院一系列的文件,但或者是缺乏力度,或者是没有细则,并没有完全落实。
再比如,进一步减税减负,出台的政策不少,但执行中加了很多条件,加了很多门槛,受益面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已经十年了,到现在没能建好,这种情况就是已经有政策,但没有落地生效。
第二种情况,多年的问题议而不决,比如纺织工业棉花进口,棉纺企业在境外的棉花增值税是13%,产品是17%,叫做高增低扣,这个差值让棉纺企业自己负担,棉纺企业这么困难,这个问题我知道就十几年了,一来一去,不知道为什么不能解决,企业反映很强烈,比如煤层气的开采,煤层气作为清洁能源,现在成为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为什么长期难以推进呢?原因之一你都想不到,煤炭的开采权和煤层气的开采权不是一回事,相分离,只有有煤炭开采权的人能下井,但他不能开采气,有开采煤层气权利的人不能下矿,这不简直是笑话吗?这是因为利益主体原因,我知道,十几年了没有解决。
比如向石油企业加收特别收益金,这是十年前定的标准,当时的原油成本每桶20美金,现在升到60美金,征收的起点不变,这样就削弱了油田勘探开发的财力。再比如鼓励也页岩气的开发,大家很关注,我国的地质条件与美国相差很大,我们的成本是美国的两倍,美国固然都有补贴,我们更应该予以财政支持,但没有能够完全实现。比如鼓励再生资源行业,废旧回收,再生资源,这应该给予增值税返还,来缓解他们的困难,鼓励资源再生,但这个政策也没有。
普遍而言,我了解到,每一个行业都有几个严重制约发展、影响生存的难题,我认为多数是可以解决的,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针对性、务实性,哪怕为每一个行业解决一两个难题,就会释放出改革的潜能。
总之,按照今天会议的主题,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继续简政放权,改善宏观调控,为市场主体松绑,给企业注入活力,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竞争优势,正像李克强总理前两天在一个座谈会上说的,政府和企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来实现我们经济稳中向好的健康发展。
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