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周五称,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持续双降,去年4季度以来的经济增长弱势格局进一步加强。预计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处于下行通道, 一、二季度环比增速将分别为7.2%和6.8%。
该行还预计,中国消费增长将保持相对平稳,出口有望实现温和复苏,但鉴于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地方政府融资环境恶化、房地产市场运行缓慢,上述积极因素恐怕难以抵消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带来的不利影响。
国家统计局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PMI为50.5,略低于上月的51.0。尽管去年4季度经济保持了7.7%的GDP同比增速(较之2013年3季度的7.8%),但据摩根大通测算,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4季度环比增速为8.0%,同3季度的9.2%相比下降明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季度环比增速更低,仅有7.4%)。此外,工业产值、社会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环比均出现下降。
摩根大通中国区经济学家朱海滨在该行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政策方面尽管表述并未发生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谨慎的货币政策),但今年政策预计偏紧。财政政策方面,预计2014年中央财政赤字目标将与去年基本持平,约占GDP的1.9%。但为防止地方债务进一步膨胀,相关政策将收紧。预计2014年广义财政赤字(包含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将由2013年的8.1%下降至6.5%。货币政策方面,预计央行年内不会调整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但将继续缩减信贷。此外,2014年社会融资总额(TSF)增速预计将由2014年的17.8%放缓至16.2%(但仍将高于名义GDP增速,因此信贷/GDP比率将继续攀升),并对经济活动构成进一步下行压力。
朱海滨指出,就近期而言,金融市场波动将加剧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首先应关注银行间拆借利率上升(以及利率波动加大)是否会传导至最终商业借款人。截至目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整体稳定,但不能排除部分影响在今年显现的可能性。
其次是流动性收紧是否会在信贷市场引发更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和违约,并进一步演变为信贷危机。过去几周里,总资产达10万亿元的中国信托业是否会发生首例违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中诚信托发行的30亿元信托产品(“诚至金开1号”)陷入兑付危机。最终该产品幸免违约:中诚信托在最后一刻同投资者达成协议,将兑付全部本金和大部分利息。
然而,问题并未得到解决。零违约已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业严重扭曲的体现。随着经济放缓,零违约现象将被打破。从长远来看(通过加强市场纪律、减少道德风险问题),信用违约有利于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但风险蔓延的规模将成为近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政府能建立一个有序的违约机制,而且如果违约未与敏感性问题(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银行倒闭)挂钩,溢出效应即可维持在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