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审计署网站消息,审计署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
据悉,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此次共审计62215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68621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235个公用事业单位和14219个其他单位,涉及730065个项目、2454635笔债务。对每笔债务,审计人员都依法进行了核实和取证,审计结果分别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意见。
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
相关新闻:
从未来偿债年度看,2013年7月至12月、2014年到期需偿还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分别占22.92%3和21.89%,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到期需偿还的分别占17.06%、11.58%和7.79%,2018年及以后到期需偿还的占18.76%。
30日,审计署发布2013年第32号公告,公布了全国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为34865.24 亿元。审计署公告显示,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截至2012 年底,11 个省级、316 个市级、1396 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4 865.24 亿元,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3 642.66 亿元的37.23%。
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6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49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56亿。
——从举借主体看,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分别举借40755.54亿元、30913.38亿元、17761.87亿元。
全国政府外债占GDP的比率为0.91%,远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20%的控制标准参考值。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105.66%;两类或有债务分别按照19.13%、14.64%的比率折算后的总债务率为113.41%,处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90~150%的债务率控制标准参考值范围之内。
国家审计署今日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
审计署称,从债务资金来源看,银行贷款、BT、发行债券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来源,分别为55252.45亿元、12146.30亿元和11658.67亿元。
而从举借主体看,融资平台公司、政府部门和机构、经费补助事业单位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主要举借主体,分别举借40755.54亿元、30913.38亿元、17761.87亿元。
全国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为105.66%;两类或有债务分别按照19.13%、14.64%的比率折算后的总债务率为113.41%,处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90~150%的债务率控制标准参考值范围之内。三类债务的逾期债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据审计署网站消息,审计署今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6月底,中央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98 129.48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00.72 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23 110.84 亿元。
截至2012年底,有3个省级、99个市级、195个县级、3465个乡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其中,有2个省级、31个市级、29个县级、148个乡镇2012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借新还旧率(举借新债偿还的债务本金占偿还债务本金总额的比重)超过20%。
从债务资金投向看,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不仅较好地保障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推动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大多有经营收入作为偿债来源。在已支出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1188.77亿元中,用于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教科文卫、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87806.13亿元,占86.77%。
专题:
独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向网易财经表示,数据打破了前期各方面的揣测,从这个规模来看,还是表明目前整个地方政府债务比较严重,按照6月底数据来看,政府负债率已经接近40%。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网易财经表示,这个数据实际上是要好于预期的,因为上一次是9.63,这一次是10.88,只增加了1.25万亿,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可能问题不是特别严重。对于下一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他认为,"第一要控制新增,其次是要透明融资,禁止通过不太透明的方式融资,第三项目的审批要和拨放的资金相配套,如果是中央审批就由中央出钱,如果是地方项目,地方必须说清楚钱的来源。"鲁政委强调,更重要的是未来要强化地方的偿债义务。
审计署今日公布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超20.68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超10.88万亿元。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表示,鉴于负债总体规模和负债结构,该结果比预期要乐观。同时,她指出国有资产或将代替土地收入称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认为,审计署报告厘清了债务类型,但解读报告不能光看直接偿还部分,还要看其余两块,包括负有担保责任的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部分。他认为,审计署报告显示负债规模不小,但从全口径看,即负有偿付责任的部分,符合预期。
赵庆明指出,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GDP的比重不大,中国经济还会有高速增长。他指出,借贷冲动和借贷需求量都会相对减少,不必担心债务风险。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对网易财经表示,在保障房方面,资金来源有中央与地方两个渠道的拨款,地方主要通过发债和贷款,以政府信用举债,用于公益建设是一项必要的支出,可能在钱紧的时候,拉长还贷周期,但风险不大。
同时杨红旭还称,土地收储的投入主要用于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所需的补偿,以及毛地变为净地,包括动迁、几通几平、土地整理等费用,没有任何风险,是地方政府获取土地出让金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支撑市政建设以及其他地方债务的财源。
,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向网易财经表示,从数据来看,应该在意料之中,表明债务问题并未到十分严重的地步,风险还是可控的。
赵全厚称,因为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地方政府拥有土地、矿产等资产,因此,中国地方政府出现像底特律破产情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尽管目前的地方债务规模不是很可怕,离破产也很远,但赵全厚还是认为,近几年地方债务的增速还是较快,目前的债务风险是越来越大,中央政府应多管齐下,几时采取措施压制这种增长势头。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对网易财经表示,从债务跟GDP的比例来看,地方债仍处于安全范围。他分析,去年的GDP为52万亿,按照今年7%的增长速度来看,今年的GDP大概在57万亿左右,而20.69万亿的债务则占到GDP的30%左右。按照欧盟的标准,公共债务超过60%则达到警戒线,对照该标准,尽管从表面看20多亿的债务数据很大,但客观分析,这一数据表示地方债还是处于安全范围。
以下是审计署审计报告全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3〕20号)
要求,在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审计署于2013年8月至9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
的原则,对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391个市(地、州、盟、区)、2778个县(市、区、旗)、33091个乡(镇、苏木)(以下分别简称中央、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
审计内容包括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以及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需履行担保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
和债务人出现债务偿还困难时,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以下简称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此次共审计62215个政府部门和机构、7170个融资平台公司、68621个—2—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235个公用事业单位和14219个其他单位,涉及730065个项目、2454635笔债务。
对每笔债务,审计人员都依法进行了核实和取证,审计结果分别征求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意见。
审计结果表明,政府性债务是经过多年形成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和资产与负债的相互关系看,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一、近年来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主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性债务问题。
2011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化解存量债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取得一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