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2月16日讯 以“重建改革逻辑”为主题的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举行,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谈及城镇化问题时说,按道理土地财富应当是归农民所有的,问题是中国没有,每年几万亿的土地收入,农民拿到的只有20%到25%之间,大头都被政府拿走了,被企业拿走了,这就进一步的放大了农民买不起。
他分析指出,中国的城镇化严格意义上才走完1/3的路程多一点,绝对没有到一半的路程,因为还有2亿多人,尽管很多人生活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成为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和城里人有一样的待遇,所以这些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里人,他们是准城里人,或者是伪城里人,要把这些人去掉,中国城镇化进程也就只有35%左右的水平。
以下为文字实录:
邱晓华: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我们要追求中国的现代化,肯定是伴随着城镇化不断的发展。确实如何来实现中国城镇化,有各种各样的讨论,我想刚才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农民变市民这条路。其实在我看来,我们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我们把缩小城乡差距,看成同样是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另一条道路。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让农村的居民也能享有现在的物质文明?也能享有现在的公共财政所带来的各种福利?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呢?为什么一定要变为市民以后才能够享受到呢?我想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一条路变为双向之路的话,我想我们的眼界、思路、办法都会改变。
邱晓华:前面讲到城市化当中土地的问题。我觉得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中国眼下产能过剩的这样一个所谓突出矛盾的有效解决之道,为什么中国在人均6千美元的这样一个发展水平上面就出现制造业产品,甚至基础设施产品都过剩的情况?我觉得这不是因为中国的东西绝对的过剩,而是因为中国的农民买不起。如果中国的农民能够买得起,我想现在这些东西就变成不多了。中国农民为什么买不起?就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严重脱节。工业化一马当先,城镇化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样一个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通过价格剪刀差,只准农村的财富通过价格剪刀差波动,来推进工业化。改革开放之后这样一种波动已经改变了,但是人的流动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一种合理的流动,这个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这是造成至今为止,刚才讲我们走到了一半路程,其实没有。中国的城镇化严格意义上才走完1/3的路程多一点,绝对没有到一半的路程,因为还有2亿多人,尽管很多人生活居住在城市,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成为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和城里人有一样的待遇,所以这些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里人,他们是准城里人,或者是伪城里人,要把这些人去掉,中国城镇化进程也就只有35%左右的水平。因此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还生活和工作在低端的这一头,就是低生产效率的这一条。刚才茅老师讲的经济学的原理,低生产效率一定是低收入,这是一个必然的规律。你要让他以农产品产出为生,以打工这种简单的经商为生,他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吗?不可能,因为他还停留在低端。
邱晓华:工业化也好、城镇化也好,最大的一个财富来源,或者最大的一个财富增值的源泉是什么?是土地。按道理土地财富应当是归农民所有的,问题是中国没有,每年几万亿的土地收入,农民拿到的只有20%到25%之间,大头都被政府拿走了,被企业拿走了,这就进一步的放大了农民买不起。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以农民为本,来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的话,我想我们就能有效的解决目前所谓的产能过剩和所谓的城乡发展不平衡这种社会矛盾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去增加制度创新的供给能力,在这方面寻求出路。我想这就是在今天我们讨论城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农民为本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不是以建城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