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1月12日电(记者余里)今年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成立50周年,目前保护区拥有野生大熊猫约150只,圈养大熊猫种群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只发展到今天的189只,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是名副其实的“大熊猫之乡”。
据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张和民介绍,卧龙自然保护区1963年成立,当时面积为2万公顷;1975年面积扩大到20万公顷,成立管理局筹备处;1978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
日前,卧龙公布了科研人员近年来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3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张和民说,卧龙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了大熊猫等自然资源本底调查、野外大熊猫生态观测等科研工作,展开了野外大熊猫、金丝猴、牛羚、小熊猫等珍稀动物的生态生物学研究,获取了第一手珍贵资料,揭开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之谜。
1983年,作为大熊猫主食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区内100多只野生大熊猫生存困难。为保护大熊猫,卧龙自然保护区紧急行动,减少野外人为干扰,建立半野生饲养场,及时收留和救护大熊猫,并引种培育新的竹类。到2000年,保护区开花枯死的冷箭竹全部恢复成林,野生大熊猫数量回升,大熊猫种群得到有效保护。目前,保护区拥有野生大熊猫约150只。
如今,历经30多年的努力,卧龙科研人员创建了大熊猫饲养繁育理论体系,结束了过去靠捕捉野生个体维持圈养种群的历史,实现了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卧龙率先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实现了大熊猫从野外到圈养、再从圈养返回自然的新跨越。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说,卧龙自然保护区这50年也是一部大熊猫对外交流的历史。1996年,由卧龙提供的一对大熊猫奔赴美国,开创了中国大熊猫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里程碑,卧龙大熊猫开始迈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卧龙大熊猫还奔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功为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盛会助威添彩。
目前,中国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的大熊猫80%出自卧龙,内地赠送香港和台湾同胞的大熊猫也由卧龙提供。设在卧龙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已成为全球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与公众教育的最重要平台。
(原标题:“大熊猫之乡”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走过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