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0月14日讯 9月CPI同比大增3.1%远超预期,创7个月新高,不少专家认为9月CPI大涨的主要原因是假日消费因素导致,但CPI的大涨还是引发了市场对于通胀的预期的提高。另一方面,PPI同比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创17个月新高。分析师认为,未来货币政策还将保持稳健。
CPI超预期 季节假日因素或为主因
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数据称,9月CPI同比大涨3.1%,涨幅远超预期。分项指标中,食品价格大涨,其中菜价大涨18.9%,水果上涨12.5%,猪肉价格上涨5.9%。同比涨幅创7个月新高。PPI同比降1.3%。PPI同比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创17个月新高。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向网易财经表示, 3.1%的涨幅主要来自食品类中的非粮食因素,也就是蔬菜和猪肉价格。他认为,蔬菜价格上涨6.1%,超过5%可以说是一个较大的涨势,7、8、9三个月份蔬菜价格的连续上涨存在季节性和气候的原因,而猪肉价格的上涨是今年上半年大幅降价之后的反弹。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指出,9月CPI的大增主要是节日消费因素导致。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也认为,9月CPI超预期的主要原因是中秋国庆两节期间,百姓对于农副产品需求较大,而基础供应跟不上,生产不稳定引起价格出现超于预期的涨幅。九月份并不会像冬季出现天气变冷,农作物产量大幅下滑的现象,也没有遭遇重大自然灾害,但CPI却大涨,袁钢明认为这反映了农副产品供给缺陷。
通胀预期再现
9 月CPI超预期大涨3.1%,尽管不少专家认为9月CPI数据大涨的主因是假日因素导致消费上涨,而非新通胀周期已经开启,但通胀预期以及压力等问题仍备受市场关注。
袁钢明称,CPI一旦上涨,人们就会担心是不是新的通胀周期。他指出,事实上通胀是因为货币供给过剩引起的,这次的涨幅反映了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支持力度不够,存在众多的薄弱环节和隐患,并非货币问题,但是加重了百姓的紧张情绪。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向网易财经表示,CPI比市场预期高一点,但9月份会反弹一些是在预计之中,他认为,通胀问题还是一个中期现象,短期不会出现。
而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向网易财经表示,CPI涨幅很大,环比已经连续四个月为正数,并且幅度逐步增加,市场对于通胀预期还是较大的。
澳新银行经济师发报告指出,通胀压力有所上升,但PPI通胀率连续19个月为负值,也表明企业并没有明显的再库存的动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于未来的经济展望仍然保持谨慎;从目前的趋势来看,PPI通胀率在年内转正的可能性并不大,这也表明自PPI向CPI的传导效应也仍然较小。该经济师认为,这也表明目前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食品,而非工业制品。
由于9月CPI大幅高于预期,澳新银行经济师上调了全年的通胀预测至2.7%(此前为2.5%),这也仍然远低于今年3.5%的政府控制目标值。
货币政策或维持稳健
由于全球价格环境处于低迷状态,全球经济有复苏的势头,还是处于弱复苏的底部状况,刘元春认为,从中国来看,制造业萧条和服务需求上涨分化的格局还是并存,四季度价格上涨突破3%的概率存在,但不排除会有所波动。
盛宏清则表示,四季度CPI可能维持在3%左右,并且未来货币政策还将保持稳健。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澳新银行经济师认为,由于通胀压力开始上升,中国央行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目前的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另外,政府也多次表态,中国既不会放松银根,也不会收紧银根,同时对完成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保持信心。该经济师认为,中国央行在年内也不会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