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9月2日电(记者 李仁虎、孙仁斌、汪伟)初秋时节,海城市牌楼镇四周的群山绿意葱茏,昔日成片的“牛皮癣”披上了绿草、鲜花和树木。从这个大山向辽宁西部行进,千山万壑青翠欲滴,绿色飘带波浪起伏。
牌楼镇盛产镁矿,长期以来污染严重。记者最近在该镇看到,昔日四周“牛皮癣”的山体披上了绿装,城镇主干路两侧为迁移群众建起了一排排楼房,村屯迁移腾出的空地已建起了工业园区。牌楼镇副镇长赵政辉说:“据估算,整个工业园区建成后将容纳企业230家,年产值可达到7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可增加3亿-5亿元。整村搬迁化解了污染区内百姓与矿山企业之间的矛盾。”
牌楼镇的变化是辽宁实施青山工程的一个缩影。老工业基地辽宁的大部分矿山经上百年开采,植被破坏严重,许多青山变成了荒山秃岭。一些矿山企业乱采滥挖,破坏了生态环境。据辽宁省青山保护局局长侯喜丰介绍,全省近8500座矿山,大部分没有恢复植被。
2011年,辽宁省启动青山工程,重点实施“小开荒”清退、超坡地还林、工程封育、闭坑矿生态治理、生产矿生态治理、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铁路建设破损山体治理等8大工程。
辽宁省人大制定了《辽宁省青山保护条例》并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这在全国首开先河。辽宁编制下发了《辽宁省青山保护规划》,这是全国唯一的青山保护专项规划。《规划》对全省11988万亩山体及山体以外的林地实行分区保护。辽宁还相继出台了20多个技术性文件,对具体的保护工作进行规范。
侯喜丰介绍,辽宁省政府与各市政府、交通、铁路部门签订《青山工程(2012年)目标责任状》,明确了各市青山工程的目标任务与实绩考核办法,并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评,推动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截至2013年上半年,辽宁省8大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积895万亩;各地“造地”2.49万亩,占年度矿山生态治理核实合格面积6.5万亩的38.3%,预计实现土地级差收入7.3亿元;恢复植被(封育)274万亩,这些小树成林后,将使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1.2%;超坡地还林栽植苹果、榛子等经济林,使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矿山生态治理改善了矿区百姓的生活环境;整治后产生的工商业用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增加了就业机会。
(原标题:辽宁青山工程:剔除“牛皮癣”山坡披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