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8月12日讯 瑞银中国12日发表评论称,7月份宏观数据所显示出的信贷增速进一步放缓,实体经济增长回升的趋势,将有利于提振市场情绪。
实体经济活动回升一定程度上是持续至今年初信贷的强劲扩张所带来的滞后效果,此外也受益于房地产建设活动在销售持续稳健增长的带动下迎头赶上。
不过,中国瑞银预计6月以来的信贷增长放缓还将在未来几个月持续,或将拖累今年四季度的增长势头。维持2013年GDP增长7.5%的预测。
房地产、出口引擎重获动力
据瑞银中国称,7月份房屋销售面积增长同比增速达12.4%,好于6月的10.8%。房地产建设活动也同样充满活力,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从14%大幅攀升至45%,竣工面积增长加快,房地产投资增速也有所回升。同时,7月土地购置面积也同比大幅增长108%。经过季节调整之后,房地产活动各项指标的环比增长势头仍然呈现全面改善的迹象。
房地产相关活动走强支撑了工业生产和进口增长。7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速从6月的8.9%回升至9.7%,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其中,钢铁、有色、电气机械和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生产活动反弹尤为强劲。7月发电量同比增速也从6%升至8.1%,汽车产量同比增速也进一步从13.5%升至15.4%。这并不让人意外,周四发布的进口数据已经显示大宗商品和汽车进口量明显回升。
除了房地产,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增长“引擎”——出口也重新开始发动。G3经济体需求好转推动出口同比增速从6月的-3%回升至5%。另外,国内消费也继续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稳定在13.2%。
在房地产和出口重获动力、消费也保持稳健的背景下,7月份投资需求温和改善。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加快至20.1%,三大主要成分均走强。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明显回升至17%,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进一步加快至25%。在基础设施投资中,交运和公用事业投资加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回补了之前月份的疲弱表现。
瑞银中国认为近期出台的稳增长微调措施可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财政支出和主要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度。
广义信贷增长继续放缓
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接近7000亿,但瑞银中国认为,监管层允许表内人民币贷款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抵消其他信贷活动的收缩。最明显的,7月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继6月份收缩2636亿后再度收缩1783亿,企业债净融资规模也持续低迷,新增外币贷款更大幅收缩1157亿。相比之下,信托和委托贷款则继续以相对稳健的速度增长。
受此影响,7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降至8088亿——为20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按社会融资规模余额衡量的广义信贷同比增速也继续放缓,自4月份达到22.8%的高位后于7月降至20.5%。与此同时,信贷扩张势头也从去年三季度34%的高点进一步回落至7月份的23.4%。
瑞银中国认为,考虑到前期银行间流动性收紧以及监管层加强监管等因素,表外信贷和债券融资拉低广义信贷增速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表外信贷和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已经从一季度的45%、二季度的33%显著回落至7月份的21%。
同时,随着6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冲击消退,7月M2和M1同比增速有所回升,分别从14%和9.1%升至14.5%和9.7%。随着影子银行活动收缩,一些表外负债可能会回流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M1和M2的增长。
瑞银中国预计政府不会激进地大幅收紧信贷或影子银行活动,但社会融资余额增速预计仍将会逐步放缓、年底同比增速将降至18%。
三季度GDP或温和反弹
瑞银中国认为通胀仍然可控,7月份CPI同比增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PPI的环比增长势头也有所改善,预计三季度CPI可能维持在2.7-2.9%的水平,四季度可能小幅升至3%以上。
瑞银中国维持全年CPI平均增长2.7%的预测。另外,如果近期政府出台的稳增长微调措施能够对国内投资需求提供更多支撑,PPI环比增长势头可能会继续改善,但同比增速仍需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跌回升。
瑞银中国认为,7月份实体经济活动好于预期,市场可能对此做出正面解读,有助于驱散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另外,目前在信贷增速放缓的同时,实体经济活动回升,这是更为健康的经济增长表现,或会缓解市场对杠杆增加、增长放缓这一恶性循环的担忧。
据介绍,经济活动能否持续改善将取决于:欧美需求复苏能持续多久、力度有多强;微调措施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投资和总体需求提供实质性支撑;房地产活动是否能够持续稳健复苏;未来信贷增速的放缓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实体经济活动。“我们认为目前预测所面临的上行和下行风险较为均衡。”
三季度经济的良好开局将使得政府继续维持“微调”的政策立场。瑞银中国预计政府将出台更多的微调措施以实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但短期内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或会使用一些必要的政策工具维持流动性条件相对稳定。
瑞银中国预计第三季度GDP环比增速温和反弹,同比增速稳定在7.5%;四季度GDP环比和同比增速将双双放缓,同比增速可能降至7.2-7.3%。(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