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7月14日讯 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会议今天继续在京召开,在“全体会议:香港经济新机遇”分论坛上,由刚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王敏刚;香港著名导演唐季礼;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太平洋盆地经济理事会(PBEC)主席王英伟进行圆桌对话。特邀主持由中央电视台评论员徐慨担任。
以下是现场文字实录:
徐慨:谢谢王敏刚先生,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可以提给他,王敏刚先生实际上是最早回大陆参与港口建设的港商,也是第一个以巨资投入西部开发的港商,也是第一个参与南海探油项目的港商,所以他有过人的敏感性、先觉性,但是其实所有的尝螃蟹的人或者想拔头筹的人都隐藏着非常大的风险,比如去新疆开发,大家都知道新疆发生了什么。
我的第二个问题想要提给唐大导演,其实我是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只不过20多年过去了,有的人风采依旧,有的人头发已经掉光了,所以这就是差别。唐季礼就不用我多介绍了,他在香港获得了电影界最大的成功之后又去了好莱坞,在好莱坞又为华人电影获得很大的成就之后,13年前回到了上海,现在投入做他的上海国际电影城,我相信他有一肚子的话想跟大家说,但是我不给他这样的机会,我不让他说他自己的成就,我想问的是这样的问题,我们很多人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但是你们现在还看电影吗?我们都知道可以说过去时间,香港电影一直在走下坡路,无论是每年新拍电影的数量还是票房,还是它贡献给我们的那些非常可爱的、非常值得追随的电影明星都越来越少,所以很久以前,王敏刚先生刚才批评的喜欢炒作的媒体,很早以前就有一个说法叫做香港电影危机,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说法也不能完全算炒作,可能也是实际的情况。但是另外一面,中国大陆的电影这几年特别是今年,怎么样?井喷式的票房井喷式的爆发,现在都说如果你的票房不上3、5亿你都不好意思说这电影是我拍的,那么作为唐季礼,香港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他怎么样看待正在日益萎缩的香港电影市场?怎么看待日益崛起的中国大陆的电影市场?而且在这个危机背后或者在中国大陆电影业繁荣之后,香港电影还有没有起死回生的机会?
唐季礼:首先感谢主持人从小看我的电影,他刚才问我的这个话题其实是非常大的,我尽量把更多的信息告诉大家。其实我入行是1979年底在香港邵氏公司,无线电视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入行的,然后我再到嘉禾电影公司,我因为在那里与成龙才有机会走向国际,因为那是由三个非常专业的电影人主导产业,李小龙、成龙、吴宇森、徐克打进国际,没有一个没跟嘉禾打过工的。香港80年代是全球工业排第三,第一是好莱坞,第二是印度,第三是香港,生产量我们排第三,只有700万人口,可以出口第一位是好莱坞,第二是香港,这个原因是什么?其实香港是一个自由港、英国殖民地,我上学的时候也很奇怪为什么要看英国的旗,那我是中国人,我父亲也是上海人的。
当我拍完《超级警察》是好莱坞一个买片的人来到香港说你这个成龙的电影非常好,又打又笑,故事我们听得懂,可是我们不放配音片,我们主流院线2000家以上对外国的故事不太感兴趣,你能不能用米的技术、演员来到我们美国用英语拍美国的电影,这样的话我相信是有前景的,那我就写了《红番区》,最后《红番区》整个故事的结构、故事、人物都是为了香港电影走进好莱坞设置的,所以对白特别少,另外就像黑白片一样以肢体语言为主说故事,最后我们成为第一步引进的国内大片。
当时是5400万的票房,可是内地只上10天是8000万,在1994年的时候是5块钱一张票。我在那时候看到香港电影未来的远景是在内地而不是在香港,可是因为我拍了《红番区》,打进了好莱坞,那我就有这个机会去好莱坞。
从香港当导演最早的一部戏是120万,到拍《超级警察》,后来嘉禾给我最高450万港币,我去好莱坞给的钱更大。我去好莱坞之前说能不能给我5年的时间去学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我希望我学完回来能代表嘉禾公司到中国内地发展。
去了好莱坞我发现确实人家的技术、人家的市场、人家的国际视野观、人家的创意、人家政府在科技上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是跟我们香港无法比拼的,在这样的我们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之下,而美国拥有权世界单一市场北美洲最大的市场,而它的语言是全球69个国家通用的,而我们讲广东话连内地都听不懂,那我们在这样的城市发展电影我们的前景是什么呢?所以在那时候我就跟嘉禾的老板说将来的前景一定在中国。
所以我从好莱坞回来没回香港,回了内地,不是我不爱香港,我在香港出生,我所学的是香港带给我的,可是市场说明了一切,我们要培养我们产业的人才,他必须要在本土市场成长了以后,占领了本土市场以后,他才能有能力学会怎么走出去、怎么把自己国际化,如果本土的土壤、本土的条件不符合的话他就不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而且其实我个人的意见,我相信大家都会认同,我们香港回归了十多年,香港割让是因为战争的背景,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我们是一个中国,香港电影应该是我们中国电影,不应该再分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一个中国我们就是中国电影。(掌声)
徐慨:我能理解你的话吗?你的意思是说,香港电影今后就不存在了是吗?香港电影以后是不存在了吗?香港电影的产业是没有明天的,可以这么理解吗?
唐季礼:我告诉你一个数据,在1999年的时候香港拍的电影大概是156部,当时的合拍片是10部,我希望你们记得由香港的制作人(姜至强)所兼职的电影,一些大片都是香港人主导、投资做的,所以其实到今年,今年香港从100多部到今年只有50多部电影,可是我们的合拍片已经达到35部,这已经从原来不到10%变成超过60%,所以其实这个融合是必然的,香港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这是必然的,等于50年逐渐回归,一定是必然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徐慨:唐导演还在跟我打太极拳,但是答案我已经很清晰了。上海国际电影城是一个建筑、院线还是什么概念?为大陆的电影市场或者用你的话说对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一些什么样的经验?
唐季礼:其实我是去年上海市千人计划香港的影视人才,我在香港做的国际电影城是上海“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这个项目内容其实就是像苏州工业园、原来的新加坡工业园,是一个文化产业工业园的概念,因为我从香港发展到好莱坞学习,到我回到祖国发展,在过去33年的电影人生路上。
我发现香港这一套要来内地发展必须要融入内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接地气,我们要走出去美国,我们也要接美国的地气,可是这相当于两个线条,这两者是不对口的,必须要把它的整合起来,我现在在上海做的就是建立一个人才培育的生产中心,等于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海军陆战地基地,我们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就像我们打仗有海军陆战队,这是一个特种部队,我在打造的就像我们的汽车工业一样,我们有内需需要好的平台、好的汽车,可是我不要进口,那我们的设置、我们的国际化我们怎么样做?我们不是很简单的把题的平台引进来在这里生产,你进来必须本土化,你人才本土化5年、10年你的人才就是我们的了,你们的技术就是我们的了,所以文化产业的海军陆战队的概念就是我们现在国际上海电影城的概念,谢谢。(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