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 感谢各位来到我们会会场,看来大家对金融对外开放的话题兴趣很高,感谢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11:12:40]
[屈宏斌] 今天的主题,首先中国金融要不要对外开放?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20年前,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大家有一个共识,中国金融应该开放,今天我们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开放。下一步开放的路线图、有哪些机遇?哪些时机?哪些风险是我们要讨论的。 [11:14:48]
[屈宏斌] 今天我们的团队非常强大,在座很多嘉宾大家都比较了解,他们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展改革部主任梁涛;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加拿大年金计划投资亚洲公司总裁马勤。大家欢迎。 [11:15:33]
[屈宏斌] 首先,先请每位嘉宾简单发言5分钟。第一位盛松成先生,有请。 [11:16:11]
[盛松成] 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好,各位朋友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 [11:16:26]
[盛松成] 去年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名义发表了两篇研究报告,一篇是2月份发表的《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基本成熟》。主要谈了三个观点:1、我国处于资本账户开放的战略机遇期。2、我国开放资本账户总体利大于弊。3、我们提出三步走的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构想。这篇研究报告政策性、实践性相对比较高。 [11:17:48]
[盛松成] 第二篇是2012年4月发表的《协调推进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主要从理论上阐述当前扩大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基础。我们提出了三个最主要的观点:1、所谓先内后外的观点,也就是所谓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完成后才能进行资本账户开放的观点,不适合中国的国情。2、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并不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他们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3、利率、汇率和资本账户开放,应该是成熟一项推进一项。 [11:18:41]
[盛松成] 这两篇报告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应该说,真理、道理是越辨越明,所以现在尽管还有不同的观点,但大部分的学者、专家和朋友们还是基本认同我们的观点。所以,我想借今天的机会向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包括我们台上的各位专家表示我们的感谢。 [11:19:04]
[盛松成] 一、开放资本账户,优先放松对企业“走出去”的管制。为什么?有人认为,我们资本流动的压力,流进的压力是主要的,流出的压力不大。也有人认为,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我认为不现实、也不客观。如果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基本解决了,那么现在加快或者说扩大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或者说必要性,就没有现在这么紧迫了。由于时间关系,我非常简单说一下。一是长期内我国主要面临的是外资流入的压力,而不是流出的压力。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还是证券投资来看,长期当中都存在流入的压力。 [11:20:53]
[盛松成] 据有关部门测算,前四个月热钱流入700多亿,2-4月都是200多亿。美国宽松政策可能提前退出,不少新型国家面临资本流出的压力,但根据我们的观察,我们基本不存在这方面的压力,在我们直接投资领域,我国的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程度很高,但是在对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限制,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严重的。具体体现,比如我们个人5万美元的购汇,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严格审批等等,都存在。这就是刚才我所说的,我们主要要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走出去。大家知道,温州金融改革有几项内容,其中一项就是鼓励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大家知道,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最终的、圆满的解决。 [11:23:49]
[盛松成]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我国国内现在比较严重的是产能过剩,我们非常需要对外投资。最后,我们资本账户开放,也有利于人民币的走出去,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11:24:18]
[盛松成] 二、金融改革开放需要协调推进。长期以来理论界,提出先内后外的观点。也就是说,利率、汇率必须完成改革后才可以开放资本账户。这个观点,我们认为不适用与中国。刚才我讲了,在中国的利率、汇率、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成熟一项开放一项,应该是协调推进、相互促进的关系。实际上,在中国如果一定要搞先内后外,那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设计。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90年代中期,曾经引入外资进入金融机构、银行。当时有一种说法叫“狼来了”,那么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如果进入,对中国的金融冲击非常大,有的甚至觉得,中国的金融可能面临全面破产的境地。但是我们与狼共舞,不仅没有被狼吃掉,而且我们中国的金融越做越大,无论质量、数量,现在都是世界上最强的金融体系之一。 [11:25:31]
[盛松成] 三、我们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不等于不防范风险。首先,我国扩大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的条件基本成熟。第二,我们国家现在金融市场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都还是相对比较好的。第三,我们优化资本账户开放的子项目,我们协调推进,我们对金融资本账户开放采取凡是风险大的晚开放,风险小的早开放。首先鼓励企业走出去。我个人的观点,可以有短期、中期、长期的。短期是促进企业走出去,中期安排是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长期安排才是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债券。投机性很强的外债短期项目,我们可以比较长的时间都不开放。同时,大家注意到了昨天周小川行长也谈到,这就是资本账户开放不等于不加强监管,在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 谢谢大家。 [11:27:10]
[屈宏斌] 感谢盛司长,盛司长讲的三个观点,把我们围绕主题讨论的问题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了比较清晰的描述。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展开,但盛司长也说,在过去1、2年针对这些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文章是公开发表的。 [11:28:17]
[盛松成] 补充一下,两篇报告一篇是2012年2月,一篇是2012年4月发表的,今天我主要说的观点,基本我都在这两篇报告里面。 [11:28:29]
[屈宏斌] 强烈推荐大家花点时间多读读这种长报告,少花点时间在微博上。虽然我自己也在写微博。接下来有请范主任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想法。 [11:28:55]
[范文仲] 非常高兴有机会到陆家嘴论坛和大家交流,每次来陆家嘴论坛都非常亲切。你看每年的主题是在不断变化的,包括一些新的关注热点,像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这是以前没有的。这也体现了金融改革的渐进历程。今天我们谈的金融对外开放很有意思,基本每届陆家嘴论坛都有这个主题,说明对外开放是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需要实时思考、不断思考的主题。 [11:29:27]
[范文仲] 一、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以来非常重要的动力,在未来还是一个必要的动力。在对外开放的思路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只有在开放活跃的体系下,才可以更有弹性、更有生命力。一个人在屋子里待的时间长了肯定不健康,只有走出去和大自然接触才可以健康成长。不论是自然界、人、经济体系都是这样的。过去30年我们走到今天很不容易,我们有两大成就,一个是对内改革,一个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大体的思路是产权改革加上金融体系的建设,就把我们以前的闲置资源变成了财富资产,通过金融杠杆介入,变成经济生产的资本。在过去几十年,撬动巨大的改变,财富水平大幅起来。对外开放,使中国在这样的全球体系当中找到了比较优势,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形成了一个定位。前30年我们靠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工厂。后30年,就要变一些新的思路,可能要靠技术创新和服务,这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刚才盛司长提到的观点我很赞同,人行是宏观的视角,今天我主要从银行业的角度和大家谈谈对“对外开放”的理解。 [11:31:29]
[范文仲] 在银行业,过去10多年里银行业的开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刚才盛司长提到,进入WTO的时候我们非常担心外资银行来了之后会对我们形成的冲击,现在看来这个冲击可以承受,对银行体系是非常有益的。分享一些数据,去年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布点不断扩大,去年4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42家法人机构,95家分行,197个代表处,资产总额2.38万亿元。刚开始我们想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现在回头看,对银行业帮助最大的是引进了新的理念和国际的规则。包括其中战略投资者那一步也非常关键,应该说是一步妙棋,尽管事后很多人对此有争议。当初工商银行上市的时候,没有多少国际投资者知道中国的工商银行,但他们知道高盛公司投资了工商银行,他们相信这样的判断,所以他们买了工商银行的股票。现在工商银行在世界上成为资产最多的的银行享有国际声誉。但如果没有对外开放,没有引进来的过程,我们就不会走到今天。 [11:32:54]
[范文仲] 二、今后5-10年,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机遇的关键期。看一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成长给它真正国际提升竞争力的时间并不长。一个国家的窗口,大概就在20、30年的时间,如果你抓住就抓住了,如果错过可能又要等100、200年,中国处于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银行业下一步的开放也有这样一个战略窗口。这样的关键期,一方面是我们成长取得的优势,另一方面是整个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西方银行业发展相对缓慢,这样一个情况。抓住这5-10年,对我们非常重要。下一阶段的开放,我和盛司长的思路一致,国内要扩大开放,减少以前我们有的硬性数量限制。我们可以再仔细评估一下,有些东西还可以减少,进一步扩大国内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但这时候要建立新的防范机制。不要总是拿数字、拿比例来“阻挡”,我们要建立一种风险管控机制,包括对风险的审查机制来管控风险。所以,虽然我们更开放,但我们对风险的管理能力更强,这是我们国内的方面。 [11:38:09]
[范文仲] 另外要国际化,你是一个国际的参与者,必须要遵守国际的规则。这两年银监会借鉴国际的一些银行业监管规则,根据中国的国情结合在一起使中国的银行在国内就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原则运行,这样大家走出去的时候就会非常适应。走出去的议题这两年非常热,这是中国银行必然趋向。中国成了第二大的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要依靠国际,我们的能源要依靠国际,甚至我们的粮食也要依靠国际,原材料要依靠国际。从这方面来讲,未来中国的银行业必须要适应国际化的贸易需求,还要适应国际化的企业发展,企业未来的投资地域和销售市场都在国际。也和大家报告一下,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历程很快,截止到去年底,16家中资银行,海外设立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49个国家地区、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金,速度非常快。 [11:39:22]
[范文仲] 下一阶段,真正要把这个进程抓住关键机遇期,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哪些银行走出去?大中小都要走出去?这不是简单一刀切可以回答的问题。另外,为什么要走出去?中国的钱太多,必须要到外面布点?还是要跟随顾客和业务?未来,大体上还要符合一定的资产规模,要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在管控风险的前提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银行可以适当走出去。而如果真的我们预先能对管控风险有信心,未来的步子迈得大一点,其实也没有关系。更多的这是一个商业决策,但作为制度性要考虑的方面,我鼓励你走出去,但是走出去的时候我知道你的风险是可控的,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1:40:18]
[范文仲] 第二个问题,你走出去,走到哪里?什么形式?你开分行?开子行?还是收购兼并?各商业银行都在做,而且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我们也知道应该多样化,根据各地的特点、根据法规特点,有的就要求子行,有的允许分行,有得兼并收购就很难,有的相对就容易,来选定走出去的形式。基本上我们现在的商业银行都是以香港、东南亚为国际化的基础,在国际金融中心进行集中布点,其他的地区能均衡布点,这也是我们建议的。除了国际金融中心有一个集聚效应外,其他的地方尽量不要扎堆,不要同质竞争,还是要有差异化。 [11:41:03]
[范文仲] 第三个问题,走出去了,如何生存?如何发展?首先要活得下来,其次才可以活得好。要活得下来没有问题,我国企业都走出去了,我国有很多需要,光做国内企业的生意,撑得住没有问题。真要成为全球化的银行,你真的能够生根在当地,这个要求不是那么简单。你一定要发展本地的客户和业务,一定要实现本土化尤其是在文化意识上。 [11:42:10]
[范文仲] 我今天特别想强调社会责任,中国不论企业还是机构,千万别光以赚钱为目的跑到那里,短时间赚了钱长时间来讲你根本待不住。无论金融机构还是企业,一定要注重在当地发挥社会责任。你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门划出一块做当地的公益事业,我觉得这非常必要,有利于在当地生根发展。首先,你要解决生存下来,二是怎么活得更好,这是大家共同的问题。 [11:42:57]
[范文仲] 第四,我们走出去不光是商业性的考虑,还要考虑服务国家的战略、国家的能源、粮食安全。怎么通过金融走出去,能帮助中国经济解决这些最根本的问题?商业银行现在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商业银行毕竟还是一个商业原则,有很多东西还是要按照市场化规矩来做,这是主要的。资源类的这种能走出去,商业银行最好以市场化、以民营的方式进入,这样其实更平稳一些。但是有一些政治的东西,你也避免不了。我们的政策性银行,这时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该考虑国家利益的时候也要考虑,该承担政治风险的时候也要承担。所以,我们既有一个多样化的体系,有小的银行出去、大中银行出去,有一个地域的选择,还要在银行不同的特性方面服务于不同的功能,这样的未来,中国才能够真正抓好机遇。 [11:43:57]
[范文仲]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建议。首先,我觉得我们进入WTO 10年,对开放政策要进行总结要与时俱进。有些政策,该完善的完善该调整的也可以调整。能进一步放开的就放开,要做好评估和对等开放的基础上,有一个你来我往不是单向开放,而且要做好风险评估。具体方式方面我们其实也一直在做,有些新的尝试可以对港澳,在特定地区先行试点。香港、台湾毕竟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些政策可以先试点,成熟之后再放开。第二,国内要建立统筹机制,你设机构也可以,但可能比较敏感。其实还可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金融开放的协调机制,其实很多部门的开放是相互关联,而且它和国外在做开放磋商的时候需要利益置换。所以,一定要有一个高层的、全面性的机制,可以做好规划。另外,真的走出去,大家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加强互补,还可以化解风险。第三,可以建立一些风险补偿机制。我们现在有些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未来中小企业走出去是很困难的,但又非常必要。如果光是商业银行支持也会有问题地是否可以把一些资金、资源,建立一个风险补偿基金,专门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最终的目标不是光要金融到处设点,而是要通过金融手段帮助中国的实体经济真正的增强竞争力。第四,做到这些,都是很好的目标,但根本的目标是要有人。现在给了我们一个舞台,但是我们没有人去“演”这些东西。人才方面的开放,现在已经很紧迫。原来也有对外开放的人才引进战略,包括千人计划,很有效。港澳台的人才也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放心,可以一视同仁。对海外华人、华裔,我们可以引进来,给一个更宽松的条件,集中这些智慧,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另外,不仅是国外的人才进来,我们自己的人才也不错。这几年年轻人的素质都非常高,应该积极选派年轻人参与国际机构、组织当中。虽然这些年轻人到国际机构当中工作4、5年,摸爬滚打一下,回来的视野整个不一样。 [11:47:37]
[范文仲] 总结一下,一个是未来5-10年是中国金融国际化的关键时刻,这个窗口给每个国家的时间不会很长,我们要抓住。第二,对外开放的方向很明确,而且是双向开放,不管对内对外都要加强。第三,方向明确了,步伐一定要走稳。要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做这些事,这我和盛司长完全一致。第四,目标有了、想法有了,你怎么实施?有了操作性的一些保障,要建立完善、统筹的对外开放的机制安排,同时做好人才储备。 [11:48:44]
[屈宏斌] 谢谢范司长,给出了很多的建议和想法,我自己感觉一时半会难以完全消化,希望大家做好笔记以后慢慢考虑,看有什么更具体、更好的问题会后也可以交流。第三位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展改革部主任梁涛和大家交流。 [11:49:13]
[梁涛] 非常高兴参加这个论坛,今天的题目是围绕金融对外开放,刚才听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发言很受启发。 [11:49:35]
[梁涛] 一、保险业在金融业是很小的产业,但对外开放处于较高水平。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一是从政策层面。入世谈判的过程中,保险业对外开放是焦点问题。根据入世承诺,保险业过渡期只有三年,比其他金融行业提前两年对外开放。到了04年12月11日,过渡期结束后,保险业基本对外开放。之后对香港、台湾签署了协议,进一步放开对港台机构的准入条件。去年,原来交强险只有国内机构可以做,现在国外机构也可以做了,我们放开了。目前为止,除了人身险公司坚持外方股东持股不超过50%,其他都放开了。二是从市场层面来看,16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4家外资保险公司,我国一共有165家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的占比很大。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保险金融机构,发达的保险公司都进入我国,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接近3000亿,占保险总资产的4.2%,保费收入541.18亿元,占总收入3.5%,仅仅从外资公司的角度来看的。如果是将外资参股中资保险公司的比例都考虑进去,我们也做了测算,外资市场份额、资产比例应该均超过25%,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国内再保险市场,外资公司市场份额占半壁江山。随着这种形势的发展,我们中资保险公司也开始尝试走出去,目前有8家中资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了27家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和银行无法相比,保费收入只有46亿美元。7家中资保险公司在香港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在海外投资方面进行探索,包括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这四家保险公司先后在境外上市,筹资了800亿资本金。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中国保险业的开放程度是比较高的一个行业。 [11:51:50]
[梁涛] 二、今后我们还是会全面深化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坚持推进行业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1:52:46]
[梁涛] 今天上午项主席讲了保险业要服务五大体系的建设以及保险对外开放,我们觉得重点有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保险市场的开放结构,支持引导境外资金以多种形式投资中国保险市场,重点是引进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鼓励外资保险机构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对CEPA项目下香港中介公司的准入,以及外资设立代理机构的试点工作,促进中介审核。另外,要提高银行业在国际的竞争力,符合条件的境内保险机构拓展市场为中国的驻外企业、员工、华侨华人提供保障。支持国内的到国际市场上兼并、收购保险机构,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平台,拓展渠道。三是坚持内外开放,保险深化改革并行,激发市场保险的活力。努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市场化机制。对外开放的同时推进对内开放,去年年底我们发布了关于国内和支持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保监会将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保险领域。外资可以进入,对内资开放也很重要。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还要坚持防范风险,守住风险的底线。一方面是加强监管,现在外资公司进入50多家,但发展来看,这50多家已经分化了,有的很好,有的很差。所以我们对这些公司进一步加强监管,从现在开始,我们正在进行以风险为导向的第二代建设,这样来防范风险。二是要维护金融安全,有些公司,母公司从08年危机到现在已经出现过风险,我们要防范这些公司的危机传递到国内,从这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三是加强保险业在国际上的交流,除了保险业,保险机构也要加强区域内外的交流,提高我们的水平。 [11:55:27]
[屈宏斌] 梁司长提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个是保险业相对来讲开放程度比较高给银行业有点压力。另外一个观点,还是要深化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和保险业改革同时推进。“一行两会”的代表谈得比较多了,还有三位嘉宾是相对独立的人士,接下来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谈谈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下一步的的高招、建议。 [11:56:16]
[陈志武] 谢谢,非常高兴能和“一行三会”当中“一行两会”的官员同台讨论金融开放的话题。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个是银行业,一个是保险业,都已经把自己相应行业金融开放的方方面面和我们总体上说了一下,成绩非常明显。我首先祝贺中国银行业、银监会和保监会,当然也包括证监会,在郭树清做主席期间,在对外开放和改革方面的成就非常大。 [11:57:10]
[陈志武] 讲到这一点,过去这些年我经常和很多朋友讲,中国政府在过去20多年、30年,对外开放方面非常了不起。我作为耶鲁的教授,看到过去这么多年,我们接待、培训了那么多正部级、副部级的官员,一直到正、副处级干部。除了耶鲁大学外,很多州立大学接待了无数各个省、各个市的官员到他们那里进修。我碰到的每一个耶鲁非中国的同事,他们都很佩服。尤其最近,我们接待了正、副部级的官员,我的一位同事是在奥巴马政府任职过一段时间,他说很难想像在美国的官员,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的官员,到中国或者是到世界任何一个其他的国家去进修两个月或者是住上半年,然后又没有架子像学生一样愿意好好的学习,好像只有中国才可以做到这一点。 [11:59:34]
[陈志武] 当然,中国在这方面过去30年做了很多,以至于印度最近5、6年也开始把他们的议员、政府官员送到耶鲁、哈佛这样的学校进行进修。具体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相当一部分人在观念上、思路上、理论上更有非常开放的心态。今天我们非常高兴,也看到了“一行三会”在这些方面做出的成就。盛司长谈到金融开放,在中国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资本账户这块现在受到的管制太多、太细。比如说以前都在讲QFII、QDII,这方面根据英文字幕缩小的东西越来越多,RQFII等等,我搞糊涂了,这些不同的符号和以前的符号有哪些差别?我第一反映觉得,怎么会做得这么辛苦?搞这么多东西。人民币走出去到香港,到了香港再回到中国又要面临各种管制,有方方面面的限制。当然,这让银监会、人民银行、外管局等不同部门的人也很累,今天很高兴有几位司长可以腾出时间和我们分享,这已经是非常不简单了,因为他们要管的东西确实太多。 [12:01:39]
[陈志武] 正因为不足的地方还是非常多,我首先谈一下进一步金融开放的必要性。以前,我们谈到金融开放的时候,很多人说在中国赚钱这么容易。金融开放做得更多、更宽了以后,很多外国金融公司、外国人到我们这里来,这么快的去“捡钱”。其实向未来看5年、10年,外资或者是其他的机构进入中国来,要面对的不是那么多的“捡钱”机会,在我看来更多的是风险。在我看来,今天向未来看5年、10年,把美国、欧盟的经济体和中国三大经济体做一个比较,未来5到10年我觉得风险最小的国家应该是美国。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二少的不是中国是欧盟,未来风险、不确定性最多的经济体应该是中国。我这么说,可能在座专家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说欧盟未来的经济风险比中国还要低一些?道理很简单,过去3到4年,关于欧盟国家方方面面的问题和风险,透明得不能再透明了。不管什么阶层、什么群体的欧洲人已经见到了“棺材”,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们接受挑战,要解决问题的决心已经大到了无法再大的程度。相对而言,中国还处于欣欣向荣的时期,更多看到是非理性的亢奋和自信。中国真正看到问题,真正面对问题的时间可能离现在还会有1、2年的时间,这让我更担心未来中国经济的风险,实际上在我看来相对美国、相对欧盟更高。 [12:04:52]
[陈志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进一步的开放,实际上会让中国未来经济风险更多。回过头来想一想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受到冲击、打击最小的国家是美国,但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之外的更多其他国家。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没有别的办法,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让其他的国家机构、个人投资者、从业者一起过来分享一些风险,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中国金融开放必须要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12:06:14]
[陈志武] 中国资本账户的进一步开放,从企业角度来讲必要性也非常高、非常具体。中国的企业要进一步的实现产业升级,按照现在非常惯用的说法,以至于我们听到这些词具体含义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明白,什么是产业升级?我今天借用一次这个标准说法。为了实现产业升级,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为了进一步走出去,对资本管制应该放松,至少人民币兑换外币,换成外币后或者换成外币前,走出去的管制进一步放开。再具体到中国老百姓家庭和个人层面,也非常有必要在理财、投资方面要做更多的放开,要让他们有更宽的空间、更多的通道能够走出去。 [12:07:47]
[陈志武] 说到这一点,有一个很具体的数据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说的这个意思。美联储前几个月公布了数据,2007年到2010年三年金融危机冲击的高峰期期间,不同阶层的美国家庭的财富缩水变化情况怎样。其中有一个数据,美国中等收入的家庭,财富在2007-2010年三年金融危机期间,平均缩水39%。收入最高、最富的1/10美国家庭,同样三年期间财富平均增长2%,当然这个数字和中国“翻一番”的数字相比并不是很高,但比起损失、缩水近40%,有2%的增值就非常不容易了。为什么美国中等收入阶层家庭财富平均缩水近40%,而不是增长2%?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中等收入家庭的财富基本上都是放在房地产上的。2007年到2010年房地产价格猛跌,首当其冲不成比例受到伤害的是中等收入的家庭,这个经验对中国家庭和个人的财富相关性非常高。 [12:09:10]
[陈志武] 今天,中国家庭不管是非常有钱的还是一般有钱水平的家庭,理财能选择的空间非常小。股票把大家吓怕了,除了房地产之外没有地方可走,造成房地产价格不管怎么调控,都很难达到政府希望达到的效果。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为了帮助中国家庭更好的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风险、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应该更快的在金融开放方面、在资本账户境外投资方面放得更开,这样让中国家庭不会把百分之百的家庭财富都放在房地产上。未来中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行,中国的家庭首当其冲会受到冲击。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在座监管部门的朋友应该帮助中国家庭减轻风险,减轻的办法就是为他们提供境内外更多的投资渠道和选择。 [12:11:06]
[屈宏斌] 陈教授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谈到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我们过去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承担了很多美国金融危机的风险,我们也应该考虑如何让中国的风险在全世界让别人帮我们承担一些。接下来请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发表自己的观点。 [12:11:52]
[陆磊] 我没有什么新的观点,接着陈教授说四句话。这个命题还是非常宏大的,中国下一步金融业对外开放到底是什么样?想想,大概是四个主要观点。第一句话,是不是我们太多的关注了监管层面上的作为,也就是说金融的对外开放,到底是一个状态变量还是控制变量?比如说我们老谈银监、人行、证监是否打通整个市场,比如港股直投、资本账户可兑换等。大家都可以观察到,外汇占款和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余额中间总存在一个差额,或正或负,每个月都这样。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怀疑资本账户管制的有效性到底多高?如果有效性不是很高,我们又该做什么?最近美联储似乎要退出QE,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出口数据出现了变化,异动了。与此同时外汇占款出现下降了,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第一个问题下延伸一点,是不是一个经济体当实现经常账户可兑换时,当贸易项目下开放的时候,你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了?你必然面临各货币在你贸易当中出现兑换,比如人民币升值是否会让别人更愿意持有人民币,而不管资本账户是否开放。我们应该评估一下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或许比我们坐在这里想下一步应该开放哪个部门可能更好一些。 [12:14:30]
[陆磊] 第二个观点,在微观上开放的主体到底是谁?我刚才也听到了人行、银监、保监在谈机构的开放,我谈一个数据,10多年前外资金融机构占我们总资产的比重是多少?10多年前,中资金融机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多少?经过10多年,我们发现这个数据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再把现在和10多年前做一个对比,我们清晰的看到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一定是提高而不是降低的。这说明什么?不是说机构的开放,我们的步伐缓慢了,恰恰相反,说明市场的开放同样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很可能我们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货币市场上,这个货币市场指国与国不同币种的市场上,要放在类金融组织甚至是实体经济的企业身上,然后再看看金融行业的开放度,在并进,给出一个比较好的政策安排。 [12:16:24]
[陆磊] 第三个观点,开放在宏观层面上导致什么?如果我们研究一下货币史、经济史和金融史,这方面陈教授是真正的专家,我这里班门弄斧了。我们观察一下,非常有趣,这个可能是一个现象。每一次一个经济体的崛起,往往伴随着热钱流入或者是外币在一个经济体的集中。从拉美到东亚四小龙,到90世纪初期的中国。看看前面的经济体,拉美的问题和东亚的问题,都伴随着货币汇率的逆转。也就是说,本币从升值走向贬值,进而资本外逃。再看资本为什么流入或者是外逃?全球资本在什么经济体投资能获得更高的回报?我们的问题是否可以变成这样,未来中国凭什么吸引全球资本的注意力?如果不能吸引,这对中国的金融开放意味着什么?这同样是没有结论的,这是第三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2:17:28]
[陆磊] 第四个观点,又回到了微观,我们回顾以往可以发现国有部门在过去充分利用了对外开放的金融红利,这指过去以建行、中行A+H股上市,到刚刚完成的人民保险的H股上市,筹集了比较丰裕的资本金。在国内学界可能有争论,但我觉得对金融体系是大好事。丰裕的资本金进来,按照一定的杠杆率,我们可以获得比较丰裕的金融资源。但非国有资本还没有获得这些方面的红利,是否可以考虑一下无论是非国有的金融企业还是非国有的实体经济企业,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这样的全球化进程当中。毫无疑问,他们的权责相对对称,这是他们的钱,即便是借过来,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他们会承担很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带有原罪和非国民待遇的思想看我们的同胞,不能想民营经济必然有原罪必然要做坏事的,事实未必如此。如果我们在这个层面上能有所突破,可能未来的场景和现在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12:19:45]
[屈宏斌] 陆院长提出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我们金融对外开放与其谈下一步如何开放,不如先搞清楚我们的开放度如何。接下来有请今天嘉宾唯一一个外资市场参与者,马勤如何评价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对下一步金融的开放度有什么期待? [12:21:07]
[马勤] 我之前在高盛中国,和中国长期有关,我们也是中国市场上的外国投资者,我们是加拿大年金计划投资亚洲公司。在过去13年的时间里,中国的金融开放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对外国的资本也开放了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感觉外国银行还是只占2%左右的比例,在保险业和刚才几位发言人不太一样的看法,普华永道统计占4%,合资企业包括市场上做市商、交易商或者是合资,他们都非常低,合资的表现水平也不是很高。看信托,外资所占的比例也非常低。我们的确看到了很多进步,但还可以做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并不是说是要减少外资资本进来的限制才可以解决或者减少规管,不是这个意思。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中国国内的银行都有很大的进步,竞争方面非常强,但还有一些主要的限制,不能让外国的资本进入到中国这个市场。 [12:24:40]
[马勤] 第二,我也一直非常喜欢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印度在金融方面在利率区别、离岸、在岸的外国货币,尤其是银行及他们的市场比例,外资银行在印度大概占15%,在中国只占2%。这是印度目前比较弱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其实也比印度要差一些,很遗憾。我看到中国金融业这么大的进步,但比印度还要差一些。不是说这个大门应该立刻打开,没有任何的监管,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现在有一个好的时机,中国可以放松一些,尤其是在规制、规管方面,应该有一定的信心。无论是人寿保险还是信托投资,还是证券公司等等。我调研过一些信托公司,他们本质上也是非常复杂的、有风险的体系,但他们是管理层全决定了,你的投资者方面就只能任人摆布。这种情况不用担心很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多,其实应该允许更多资本进入这个市场。 [12:27:08]
[马勤] 我们知道,很多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也有一些问题、限制。我来自英国,英国可以说是最广泛、开放的经济体,从外商的占有和管理方面得到了很多好处,比只靠本地的经济、资源来说意义大很多。我想说服监管部门,不用太担心,要有一种对等的态度,可以把海外的做法带到国内最好,即使国外没有对等开放给国内的企业,并不是要求国内一定坚持要对等。我还是想鼓励在所有权方面开放,至少开放所有权方面的速度可以加快一些。 [12:28:28]
[屈宏斌] 嘉宾的发言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在过去的确有长足的进展,但是我们开放要走的路还很长,开放度目前相比而言还是比较低的。马勤提到了中国和印度,原来觉得中国比印度金融方面开放度要高,实际上远远不如印度。提到几个数字,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到今天可能是1.8%左右。这个问题,请范主任看看有没有可以评论的? [12:29:36]
[范文仲] 非常高兴能对这个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每次我接待外国的朋友,大家可能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全面理解这个问题非常有必要。 [12:29:54]
[范文仲] 第一,中国的开放成就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金融业开放也就是10年的时间。尽管中国改革开放进入30年,但金融业改革是WTO之后的事,我们的开放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 [12:30:28]
[范文仲] 第二,在中国现阶段,不可以光看份额。外资年均增长在15%左右,相对在全球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最高的。为什么份额在中国还是2%呢?大家可以猜到,中国的银行在这个时间发展也非常快,因为我们改革了。我们那么长的时间都是缓慢增长,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推动了商业银行改革。这样一个新的机制,给中国的银行非常大的动力。外资银行涨15%、16%,相对其他国家的份额已经很快了,但中国的银行涨20%,这样你再看这个份额,你就理解为什么还是大体平稳。还可以说一下,金融危机之前3%,金融危机之后少了一些,因为很多外资银行全球战略角度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收缩了自己扩张的战略在中国的资产减少了。这段时间,之所以我没有看到外资银行有一个大的变动,是因为现在的外资银行经营相对保守,和现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但这不说明外资银行在中国就受到了一个不公平待遇。 [12:32:22]
[范文仲] 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外资银行在中国是建立子行形式存在的,他可以享受中国银行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准入,可能比我们城商行的准入还更宽松一些。它可以在全国布点,而城商行只能区域性布点。为什么外资银行的增长还是慢?如果你是有机的增长,必须要有点,这是外资银行的弱项。他们刚进中国,客户培养有一个过程。中资银行,网点比较多。中国银行,就是传统的信贷为主,网点数、客户数量这些基础就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中国国内银行业发展很快,其实外资也很快,只是相对比例比较稳定。从长远来讲,外资未来会有优势。伴随着我们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伴随着我们整个的金融结构调整,你会发现中资银行传统优势在减少,而外资银行本身具有优势的领域在扩大。所以从未来来讲,我们对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体系发展是非常充满信心的。话说回来,我个人相信,这样的银行业体系,外资和中资共同发展,这是一个有活力的体系。我们非常乐于看到外资银行更快的成长,但它成长能否实现,这取决于很多的客观现实。今天我专门针对市场份额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12:33:56]
[盛松成] 我想对这个问题补充一些。外资银行市场份额,总体来讲是市场行为造成的,和管理层的管理方针政策关系基本不大。刚才范先生做了解释,我就不详细重复了。还想提醒一下,在我们国内,反过来有一种议论,觉得我们对外开放方面,也就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比国内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相对来说还容易得多。 [12:34:51]
[盛松成] 刚才陈教授谈得很好,很多观点很有启发,我也很感谢他基本同意我的观点,就是我们应该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步骤。也有一点要和陈教授商榷,陈教授刚才说美国、欧盟、中国三大经济体,风险相对排列顺序是美国、欧盟、中国,中国风险相对最大、美国风险相对最小,我对这个观点提出异议。您说的风险、不确定,这两个英文是不同的,如果是“不确定”,您的观点我有一部分同意,可能大家同意的面也会相对广一些,如果说是“风险”,我基本不同意。中国基本的经济发展层面我就不讲了,GDP人家给我们调到7.5%都说低了,欧美它达不到我们的一半。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指标,因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有一点我想建议陈教授考虑,中国的改革开放红利是非常大的,中国几十年来走过的,就是靠改革开放。几项比较重大的改革开放出来后,各方面的经济社会指标马上上去,而我们现在改革开放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这个相对我们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改革开放的潜力、红利大得多,包括我们现在讨论的对外开放。陈教授讲的有一点很有道理,应该我们考虑,就是我们有不少方面的透明度应该增加。这对于市场的预期、风险的减少也是很有利的。正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说,所以我主张我们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应该也能够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表、操作表,这也有利于市场的预期,有利于改革能量的释放,有利于不确定的风险的减少。 [12:37:09]
[屈宏斌] 谢谢盛司从改革带来的机遇、红利的角度,帮大家分析、比较各种风险。我相信,关于改革红利和改革未来带来的巨大潜力,所有在座的人应该都是深有体会对此应该都有信心,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国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都深有体会。 [12:37:55]
[陈志武] 首先,非常感谢盛司长给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介绍,其实我跟他没有根本性的不同意见。唯一的,在美国、欧盟、中国三大经济体未来5年、10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到底谁是最高、谁是最低。从风险角度来看,不确定性的排序我们没有太大的分歧,美国最低,欧盟其次,中国最高。按照我们理解的风险要做排序,中国的风险反而比其他的两大经济体更高。这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呢?中国社会承受的任何危机、冲击的能力,比欧洲、美国、日本要差很多。中国过去60多年,政府之外的、社会自助、互助的机构,基本没有。原来从小说里面可以看到,一个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可以到寺庙里面,和尚可以收容他们给他们住的地方给他们提供吃的。但今天中国有多少民间自助、互助的救济机构,有哪些“寺庙”有这样的功能?当民间方方面面自发的社团组织、自救的机构基本上没有太多空间的时候,一旦发生任何规模的危机这个社会是很容易进入乱序的状态。从风险角度来讲,以后我们面对的要比我们想像的可能更高一些。 [12:40:07]
[盛松成] 我再补充两句。刚才陈教授说的,风险承受能力中国是最弱的,我恰恰觉得,中国的风险承受能力是最强的。如果要说,我可以说很多,从地方政府,包括中国人的哲学理念等等,太多了。我觉得,美国、中国、欧洲,中国对危机的意识、对危机的承受力最强,想方设法解决危机的意识也最强。 [12:41:10]
[屈宏斌] 应该建议大会组织者,加一场关于风险应对的论坛。 [12:41:41]
[提问] 感谢主持人,我有一个问题要问盛司长,一是资本账户开放是金融对外开放的下一步,如果这样的前提成立,是否会有大面积的试点放在上海自由贸易区?第二,是否会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后备方案是什么? [12:42:42]
[盛松成] 你说的第一个问题,资本账户开放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我觉得是有关系的。上海的自由贸易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部分,没有资本账户的相对开放,没有本币相对的国际化,没有利率市场化等这些金融改革的到位或者说是大力的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好、自由贸易区也好,都会有很大的障碍。作为自由贸易区进程当中,如果有资本项目开放的试点,我想应该与我们经贸自由区有关联。 [12:43:08]
[盛松成]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如果资本账户开放后,有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我们有没有备选防风险的方案?我想回答两个问题。第一,目前没有发现有大量的资本外逃现象,而且根据我们大量的观察、研究,我刚才已经讲了,中国这么多年来,我们所经受的主要是资本流入的压力。当然,对资本流出我们还是要预防的。到目前为止,我报一个简单的数据,我国外汇储备3.5万亿美元左右,全世界是多少?全世界各个国家外汇储备加在一起也就是10多万亿,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占了全世界外汇储备的1/3,和日本相比我们比他们多一倍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强大的后盾。当然,如果出现有大量资本外逃的现象,完全可以防风险。为什么?资本项目开放和境外项目开放是不同的,资本项目开放,任何一个国际组织,包括IMF没有严格要求你必须开放的。而且开放以后,你也可以修改,叫遇险即收,这是定规。很多国家就这么做,我做不到我就收了,多少美元以上不能动了,这都可以,俄罗斯有过,别的国家也有过。如果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案。也就是说,并不会因此妨碍我们扩大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资本账户开放后,会不会有大量的资本外逃?我就两句话:没有证据证明大量资本外逃,到现在都没有。第二句话,即使出现这种情况,从法律上、手段上,从我们的经济实力上完全可以防范的。 [12:45:31]
[屈宏斌] 再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带给各位非常精彩的观点。谢谢各位的参与。 [12: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