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财经 > 正文

一线作家“集体怀旧”,《一号命令》讲述“文革”时国民党老兵故事

0
分享至

叶兆言小说的真实必须比“历史”还真实

本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叶婉蓉 发自上海

“小说不是历史,然而有时候,小说就是历史,比历史课本更真实。”叶兆言在他近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 新书《一号命令》的后记中这样写小说与历史的关系,而这部在“文革”期间林彪下达的“一号命令”历史背景下写就的中篇,也似乎呼应了近日来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坛现象:一线作家“集体怀旧”。

“我说的是那‘老掉牙’的故事。”叶兆言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也这样调侃,“这个故事虽然是由一号命令引发的,但其实是个小故事。因为我自己看到一号命令给我的家庭带来的这些问题,我们怎么挖防空洞,我们怎么做。那个防空洞就是我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很可笑,主人公赵文麟作为一个军人来看,其实不只是军人,所有人看都很可笑。把一个古墓挖了一个洞就变成了一个防空洞,根本不可能,没有任何作用的一个东西。”

住在距离南京城区40公里的乡下,世家子弟出身的叶兆言把自己关在那儿写旧事儿,而据他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一号命令》之后他最近在写作的长篇,依然是以“文革”为背景,“甚至要比《一号命令》更残酷,更疼痛”。

源自祖父与伯父的通信

1969年的夏天是燥热的。夜晚,赵文麟坐在一张旧藤椅上,似睡非睡。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像乱撞的蚊子搅扰着人们裸露的肉体,像凝固的空气搅不动令人压抑的汗臭。

小说《一号命令》没有惊心动魄的宫廷权斗、也没有让人毛骨悚然的武斗铺写,切入的时间是1969年,是一个沉默的国民党投诚官员在这波澜不惊的一年“疏散”的故事。在这样一个无声的远镜头里开始,全书带着巨大的孤独和苍凉。

10月中旬的一条命令似乎带来了瞬间的搅动:林彪向军队颁发“一号命令”,要求全军进入战备状态。包括北京、南京等大城市的退伍军人、家属都被要求紧急疏散到农村,但很快一切又化为乌有:对于退伍军人赵文麟来说,他不知道去哪里。他曾是国军将领,九死一生,如今只剩一条黄军裤可以证明他的身份。老婆紫曼带着对他国民党身份的怨恨上吊自杀,三个孩子去往不同的地方上山下乡。他没有归属,无人过问。

彼时中国,风雨飘摇。“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一度陷入紧张。“在当时‘文革’的背景下,战争很可能发生。”叶兆言说。

基于这样的背景,小说描写了“一号命令”下众生百态,更掺杂着退伍军人赵文麟对年轻时报效祖国的回忆。

老革命陆以何、被优待的知识分子何道州,还有一群对战争知之甚少的热血青年。

这些人物的创作和叶兆言的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他无意中翻到祖父叶圣陶和伯父“文革”时候的通信录。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他们在信中谈论疏散该怎么办。最后祖父决定到伯父在河南潢州的干校去。“那个地方,火车大概得转几次车,下火车还得转到县城,到了县城还得转,也就是说一个正常人都得两天才能到,对一个快80岁的老人是不可思议的事儿。”叶兆言感触很深,“大家都住在一个大房间里,过集体生活,没有卫生设备,也没有自来水。”

正如何建州的态度“倒是乐观,就当是一次思想锻炼”,现实中的两位老人也是如此,这乐观来自对战争的信心。“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虽然他们有点仓皇,有点狼狈,但他们是乐观的。他们觉得要是打起来的话,中国人一定会胜。这种想法和抗战爆发前,很多文化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有浪漫的味道。”

这些通信便是这部小说的“药引子”。 基于这样的历史感受,叶兆言决定写一个由“一号命令”引出的故事。他的想法是,小说是完全虚构的,是大于历史的,但要写得逼真。

小说里的“历史意识”

叶兆言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历史意识”。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历史”是一个实体概念,它不仅有着清晰的时间界限、确实的事实,而且还具有相当确定的价值意义。这些事实所体现出的价值,被认为具有无法怀疑的正确性,并且被认为是当下现实的价值源头。人们确信,这一实体的历史真实地存在着,而且对现实确实产生着相当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许多作家都对这种历史意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叶兆言可谓其中的代表人物。从早期的《状元境》、《十字铺》、《追月楼》、《半边营》等这四篇小说,连同《枣树的故事》、《没有玻璃的花房》,叶兆言用不同于历史课本的方式讲述着历史。历史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是碎片,是图腾,也是游戏。而在《一号命令》里,历史则以回忆的方式出现。

周新民在其文《叶兆言小说的历史意识》里曾这样评价叶兆言作品对历史的反思: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他对“历史”这一重要的话语所做的独到的思考。在这些作品中都透出对“历史”这一话语的深刻的反省。

被尊称为神圣的历史被叶兆言所解构,历史的威权被肢解为虚妄的存在。被历史所遮蔽、隐藏的叙述特性、空虚的意义、虚无的目的被叶兆言的小说呈现得异常清晰。

《一号命令》中有多处“历史意识”的体现:当女儿告诉父亲她要去缅甸支援世界革命,赵文麟如鲠在喉。“他根本不可能说服她,对于年轻的孩子们来说,历史的真相并不存在。”叶兆言向记者解释,“这里我讲的‘历史的真相’并不是简单的缅甸那个地方从前死了多少人,有多危险。而是他知道一旦战争打起来,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这个父亲没有办法给女儿一个更准确的答复说去哪里安全,他感觉到这种大祸临头的无所适从。现实不是那么简单的黑白,历史也不是。小说的真实有时是不重要的,但小说的真实必须比‘历史’还要真实。”

“我不是在重现历史,我的文学观不是这么简单。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文史是不分家的。我既写文,也写史,不愿意过多地强调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不愿意过多地说它是一个简单的文学。”叶兆言说。

“不过小说也很简单。那些理论的东西我也没想那么多。小说总是痛痛快快地写,有时候为什么想写这个东西,其实你是说不清楚的,唯一能解释清楚的是你非常非常想写这个东西。到一定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下去了,你就觉得活生生的一个人出现在面前,原本你想控制着他,到最后你根本就控制不住他,最后这个人自己就吧唧吧唧往前走了。”

矛盾的是,《一号命令》写得并不“痛快”。2011年夏末,叶兆言开始写这部小说。越往下写,越是有无法言说的疼痛感。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熬出来的,常常一边写一边流泪。他说自己现在偶尔和别人说起书中的情节时,还是会忍不住红了眼。

人生中无法言说的事,是生命疼痛的质感。“我自己也是一个父亲。当写到那个老人叫那个小孩过来一起照相,胸口就很痛。还有这些女孩儿做红缨枪,她们根本不知道红缨枪是什么东西,父亲就告诉她们,红缨是为了让血淌下来的时候,看不到颜色,而且让这个血不会淌到那个杆子上。出于女性本能,两个女孩听到这话很震惊,很怕。

虽然她们在那个时代非常男孩儿化,无所谓生死,但她们还是很天真的孩子嘛,还是女孩儿,什么都不懂的,写到这我就觉得很痛。我就觉得就这么简单的事儿说不明白。”

“我的心中没有柏林墙”

《一号命令》的出版历经艰难。“首先是在《收获》发表,并在两家报纸连载。这总体来说都不是问题。之后,有年轻人看到这本书,想要出版,我也同意了。后来他们通知我书已经快出来了,突然遇到了困难。他们说要改名字,我说我不改。最后让我比较感动的是做这本书的几个年轻人。他们喜欢这本书,碰到困难了就想办法,换个出版社,再换个出版社。”

谈到日前出版社突然以“停止对本书的宣传”为由,取消不少媒体的采访,叶兆言表示并不清楚此事。“好多时候你是说不清楚的,为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作为写作者,我不会过多地去想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更多的是我想写什么和不想写什么。这点上我是非常坦荡的。我不知道出版的边界线在哪里,在我的心目中没有柏林墙。写作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情,非常快乐的事情。”

他说自己就是一个书呆子,纯粹的书呆子。“现实不是那么简单的,白啊黑啊。我虽然写的是一个国民党老兵,但这个人还是一个老共产党员。他也是上世纪50年代初就参加共产党了。

所以说他同样热爱共产党。包括我小说中的那个人,他不反党的。不是那么简单的,换句话说,说真心话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在里面,只有现实在里面。”

叶兆言在自己的后记中也写道:“这部小说想说的话并不多,大致的意思可能是,原来人生有很多美好,但是不当回事地就丧失了。譬如和平,譬如爱情,譬如平常的家庭生活。”

“人能活下去,也很不容易”

本报记者 赵妍 实习生 叶婉蓉 发自上海

小说大于历史

时代周报:你谈到《一号命令》的写作缘起是祖父和伯父的通信,但主人公赵文麟是军人,这与你的文人家庭背景不太一样。主人公的军人背景,有没有现实的依据?

叶兆言:我原本是想写文化人的事,写文化人也可以,但如果用一个不是文化人的形象来写可能会有点意思。所以我就把一个文化人的角度换成一个军人。

这就是我现实生活中一个很熟悉的人,还是有一点模型的。这是一个100岁的老人,我中学同学的父亲。我们从小就觉得他是一个军人,一个解放军。后来就发现他不穿军装了,后来也不懂怎么回事又穿军装了。但那条黄裤子永远穿着。领章帽也是一会儿又戴了一会儿不戴。这就是我小说中写到的人物。这个人活了100岁,去年刚死,是黄埔十期还是十一期的这样一个人。我们第一次听说他是国民党军人的时候已经到了“文革”后期。

我稍微大一点时偶尔跟他聊天,聊到国民党和共产党谁厉害。这个老兵很有意思,他觉得那确实是共产党厉害。他是四川人,口音特别有意思。他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你说我们打不过共产党我们认,但是你说我们不抗日这个不行。这个我整整打了八九年,这个说不过去。”说蒋介石也这么说。他说,你说蒋公打仗不行可以,你说蒋公不抗日,就不行。

后来我知道,抗日战争几场比较重要的战争他都参加了,包括淞沪会战、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包括我小说里写到的细节,都是他活生生的经历。这个人也成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我跟他很熟,他也很喜欢我。我听他讲过这样的一些故事,他也给我看一些资料。所以这样的一个军人的形象在我印象中就有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化了一点他的影子。

时代周报:所以这位百岁老人,可以说成是赵文麟的原型?

叶兆言:不能说是原型,因为讲白了一句话,小说就是虚构的。就是说,我熟悉了这样的人以后,写起人物来就有了一个依据。比如说《一号命令》,因为有我祖父的那些通信,我就有那段历史的感受,有这样熟悉的军人,我就觉得写这样的人有模板在那儿。他们只能为我提供写小说能够写得逼真的帮助。因为对我来说,小说是虚构文学。虚构本身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说是夹带一些假的。它不是简单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东西,我个人写小说的目的也不是重新复述一段历史。可能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一定不仅仅是这样。小说是大于历史的。

时代周报:但你也提到赵文麟原本是胡小石的弟子,后因一腔热情参加了国军抗日。

叶兆言:那肯定是假的,肯定都是假的。但这样的生活是真的。就是说在抗战爆发的时候,这个故事的模板其实是钱伟长。

因为我们知道钱伟长的数学很烂。他考上清华历史是100分,他是文科生,读历史。“九一八”事变以后,他觉得我不能学文学了,学文没有用,所以改了物理。他用物理来救国。这是当时的一个现象。

很多很优秀的大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都改行了,并且投身于离抗日近一点的事。比如我们说七十四师的师长章凌虎,他原来也是学历史的,是北大的历史学系。很多人都是因为“九一八”,因为国家危亡了,所以改行从军。所以我虚构了一个胡小石的弟子改行去考军校也是很正常的。不是说确实就是胡小石的弟子,而是在当时发生这样的事情太简单了。

时代周报:赵文麟的人物命运最残酷的地方在哪里?

叶兆言:有太多残酷,太多了。我觉得生死这个东西在他身上很残酷。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死亡。他其实把死亡看得很淡,根本不怕死,但又始终让人感觉到他像在偷生。但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

我们会觉得很多人之所以这样之所以那样是因为怕死,怕死这个词不应该放在主人公身上,但是这个主人公的命运让你感觉到就是一种偷生。可能这也是我非常矛盾的一点。有时候我甚至会想,偷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余华《活着》的那个概念。有时候,人能够活下去也是很不容易的。就是能够活下去,用生命对抗现实,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所以他就会想不明白,不是贪生怕死,但有时候“好死不如赖活着”。

当然还有很多痛。这种痛在今天也还会有。很多很简单的事说不明白。这是他很大的一个痛。因为很多事情非常简单,比如说夫妻之间,你为什么就不明白你丈夫是爱你的,对吧?这么简单的一个事情。

还有,这明明不是一个坏人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他是一个坏人。黑和白本来是很清楚的,为什么就被颠倒了。比如说一个父亲,没有办法跟孩子说明白一个简单的事情,非常简单的事情。这就是一个非常痛的事情。放在今天可能很容易说明白,但在那个时候你怎么说也说不明白。

时代周报:包括他其实很爱国,但他妻子就是不理解?

叶兆言:他妻子也不是不理解他。他妻子其实是很正常的心理。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找一个有前途的夫君,都希望找一个金凤凰。在和他结婚的时候,她是带着这样的一个目的去的。这也是一个女孩普通的想法。她被红色化了,神圣化了,这个女孩就完全失去了自我。

还有就是用一种革命的道德去看,就弄拧掉了。所以到后面这种感情就变得很变态,丈夫最后参加共产党你都不高兴—她觉得他不应该比她先入党。这些都是在今天来看无法理解的事情,在当时确实非常真实。

现在有个词不流行了,我觉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词很流行,就是异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异化,也是另外一种痛。

其实紫曼这个人,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关键就在这里,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她丈夫就不知道给她什么,唯一能给她的就是对她的爱,而且他全心全意的,那种偷生会产生巨大的爱。一个女人去体会这样的爱,其实是很沉重,很沉甸甸,很货真价实,但恰恰是她不需要的。她需要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痛。所以她最后选择自杀,也是莫名其妙的、扭曲的,最重要的是给别人带来巨大的痛,巨大的内疚。

不应忘记的历史

时代周报:如果放到一个大视野下,你怎么看抗战中国民党的角色和作为?

叶兆言:我们今天谈到抗日,为什么国民党在抗战中会输得那么惨,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国家太穷了,我们不团结,自己人斗来斗去。所以抗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段非常沉痛的历史。当我们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我们怎么自强,如何改掉自己的很多坏毛病。这个可能是我的基本观点。就像“一号命令”的时候我们在挑战苏联一样,非常可笑,当时连我祖父那样的人都认为我们强大到一定能打过苏联人。但今天把那个牌摊开来说的话,我们大家都明白。

我觉得朱苏进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在过去,苏联没有垮台以前,世界上有两个大国,就是美国(和苏联),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超级大国”,这两个国家是可以称作超级大国的。这个时候所有的“第三”都没有可比性。这两个国家可以叫板,第三个想跟他们叫板的国家是不存在的。

时代周报:“文革”那段历史是不应被忘记的。

叶兆言:战争夺去了太多人的生命,能够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对战争其实是充满了一种厌战情绪吧,就是我这个小说中间其实贯穿了一种厌战情绪。我们都知道“一号命令”确实在非常紧张的形势下,当时完全可能打仗,国家可能陷入到最大的混乱中。其实那是这个国家非常危险的时候,我们今天不应把这段历史给忘掉。

《一号命令》

叶兆言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年5月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雷军称小米汽车 SU7 顶配版原定价 35 万元,因车企降价潮而调整

雷军称小米汽车 SU7 顶配版原定价 35 万元,因车企降价潮而调整

IT之家
2024-03-28 22:57:18
孙颖莎的意外爆冷有3大原因,给王曼昱让路终于成功,奥运也稳了

孙颖莎的意外爆冷有3大原因,给王曼昱让路终于成功,奥运也稳了

阿信点评
2024-03-17 21:17:45
陕西发布最新帝陵考古成果 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复原

陕西发布最新帝陵考古成果 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复原

环球网资讯
2024-03-29 07:35:26
局长去世人走茶凉,全局只有女副科长去吊唁,三年后女副科成正局

局长去世人走茶凉,全局只有女副科长去吊唁,三年后女副科成正局

史论纵横
2024-03-22 10:33:21
中国最强炸药CL-20“被”学术造假,来自民间的不端会让专家尴尬

中国最强炸药CL-20“被”学术造假,来自民间的不端会让专家尴尬

军武数据库
2024-03-28 12:21:28
这很难评,吴兴涵事件女主更换头像,疑似吴兴涵亲脚照曝光

这很难评,吴兴涵事件女主更换头像,疑似吴兴涵亲脚照曝光

懂球帝
2024-03-28 13:37:18
正处级的烦恼

正处级的烦恼

陈意小可爱
2024-03-29 07:50:09
太离谱!胡夏被曝有孩子,工作室火速辟谣,被证实是经纪人的子女

太离谱!胡夏被曝有孩子,工作室火速辟谣,被证实是经纪人的子女

萌神木木
2024-03-28 13:08:05
临时调整!CCTV5确定不直播三镇对阵国安,或与主队胸前广告有关

临时调整!CCTV5确定不直播三镇对阵国安,或与主队胸前广告有关

实事球是
2024-03-28 22:32:19
闹大了!成都某地一群印度人举行印度节日 网友:有点接受不了

闹大了!成都某地一群印度人举行印度节日 网友:有点接受不了

刘哥谈体育
2024-03-28 11:33:14
曹云金正式道歉,称自己曾年轻气盛做错事,希望与郭德纲和解!

曹云金正式道歉,称自己曾年轻气盛做错事,希望与郭德纲和解!

柠檬有娱乐
2024-03-29 10:55:12
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已经出任辽宁省委副书记

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已经出任辽宁省委副书记

澎湃新闻
2024-03-28 20:24:30
大爆冷!阿卡连胜终结!连丟两盘无缘四强,成前四种子唯一出局者

大爆冷!阿卡连胜终结!连丟两盘无缘四强,成前四种子唯一出局者

大秦壁虎白话体育
2024-03-29 08:52:14
为何蒙古国不治沙?美国专家认为:植树治沙弊大于利,是真是假?

为何蒙古国不治沙?美国专家认为:植树治沙弊大于利,是真是假?

睿鉴历史
2024-03-27 20:25:06
宝马不讲武德,40万跌至22万,2.0T245马力,8AT+四驱,破百6.3s

宝马不讲武德,40万跌至22万,2.0T245马力,8AT+四驱,破百6.3s

户外小阿隋
2024-03-29 12:58:25
董宇辉回陕西养伤最新视频来了!笑死在丈母娘评论区,走不出来了

董宇辉回陕西养伤最新视频来了!笑死在丈母娘评论区,走不出来了

爱下厨的阿酾
2024-03-29 11:21:55
猪队友!大S律师被张兰投诉,盛怒下说露嘴,汪小菲所说竟是真的

猪队友!大S律师被张兰投诉,盛怒下说露嘴,汪小菲所说竟是真的

花花lo先森
2024-03-28 16:11:37
杨瀚森一战创8纪录比肩姚明:NBA选秀报名仅剩29天 52-21顺位徘徊

杨瀚森一战创8纪录比肩姚明:NBA选秀报名仅剩29天 52-21顺位徘徊

颜小白的篮球梦
2024-03-29 09:33:48
46岁狠狠心,还是做了眼袋手术,术后坦言:没想到变成了这样

46岁狠狠心,还是做了眼袋手术,术后坦言:没想到变成了这样

白宸侃片
2024-03-10 15:11:31
美国最严维修法签署生效,首次明确禁止产品“零件序列化”方案

美国最严维修法签署生效,首次明确禁止产品“零件序列化”方案

IT之家
2024-03-28 07:23:10
2024-03-29 13:30:44

财经要闻

月薪1万!万科高管自愿降薪 曾年薪千万

头条要闻

赖清德就职前 美众议院军委会成员窜台

头条要闻

赖清德就职前 美众议院军委会成员窜台

体育要闻

拒绝为国出战,他是足坛"天选打工人"

娱乐要闻

胡夏被曝有孩子!工作室火速辟谣

科技要闻

雷军:我们是卷王,建议BBA车主感受下时代

汽车要闻

找回久违的开怀大笑 试驾小米SU7 Max

态度原创

本地
艺术
房产
游戏
公开课

本地新闻

专访|张伟潮:最年轻的龙头专职制造者

艺术要闻

艺术开卷|从闺阁、庭院到郊野,古画中的女性生活空间

房产要闻

卖方“厮杀”,广州楼市掀起特价潮

《最后生还者》推出十周年纪念唱片 售价110美元

公开课

30岁之前,你要学会的13件事情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