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地震后的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满目疮痍。
在同一个地方——映秀镇东侧的二台山上俯瞰全镇,复建完成的映秀和谐静谧,美不胜收。
2008年5月16日上午,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21岁的李欣怡在亲人的搀扶下准备前往医疗点接受治疗,此时大部分幸存者已经撤离映秀镇。
如今,二台山下的这条路已经成为镇上的餐饮名街,汇集了众多餐馆名店。
2008年5月16日上午,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卫生院往中滩堡方向的一处废墟边,66岁的王官玉等待救助,她于15日下午被搜救人员从废墟里救出。
如今这条路改名东莞大道,王官玉当年守候的废墟上建起了全新的羌寨式住宅。
2008年5月15日,汶川县映秀镇,伤者在一片空地上等候救援。
如今这片空地位于最繁华的大爱路边上,每天中午是镇上人气最旺盛的时候。
2008年5月15日,映秀镇渔子溪山下临近317国道的位置,部队官兵正紧急抢运伤者。
如今,这个地方变成了莞香广场,居民们经常到此散步休闲、遛鸟。
2008年5月16日,映秀镇渔子溪东岸,部队官兵将遇难者遗体抬离现场,运到山上集中掩埋。
如今沿渔子溪两岸已经建成景观休闲长廊,以踩单车、篝火羌族锅庄、许愿铃和放河灯等休闲功能为主。
2008年5月15日下午,地震后的第三天,映秀镇南侧的空地上仍然聚集着大量等候医治的受伤人员。幸存者苦苦煎熬、守望相助。
如今这儿是映秀小学的运动场,课间操时段,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跳起了快乐的锅庄舞。
2008年5月16日早晨6点17分,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最后一批幸存的学生沿着岷江北岸的公路撤离映秀镇。一位女孩回首,久久凝望。
如今,这条滨江大道上经常停满了前来旅游的车辆,“地震游”成为小镇主要的经济产业。
2008年5月15日晚上,废墟旁的遇难者遗体前,人们按照习俗点上红蜡烛,为遇难者致哀。
如今废墟上建起了全新的居民小区,人们按照习俗挂起了红灯笼,希望能带来好运气。
映秀的重生和她被地震摧毁的速度一样,让人不可思议。5年,尽管有些艰难,但重生的力量像野草一样野蛮。
如雨后突然长出的映秀,如今拥有了“中国第一村”的美誉,也成了“东莞速度”的代名词,亦是人们感受“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精神圣地。
当天,在滨河路上,正好遇到一个车队,他们是过来旅游的。一位旅游者毫不避讳地说,他们就是过来看地震的(对生物的摧毁力量)。
他们看不到悲伤了,能见到的是和城市一样的繁华。两年前,我在这里采访时,一位当地的居民跟我说,悲伤早已被表面的繁华掩埋。
5年后,这些旅游者从滨河路走进来,试图去感受映秀人的悲伤。可他们或许不知道,5年前,映秀人从这条路上走出去时的绝望。
他们更不可能知道的是,就在他们的大巴停靠的路上,5年前,停放的却是几具尸体。当时,一群映秀人手拉着手,走在尸体不远的地方,一位女孩猛然回头,久久地望着映秀废墟。
“他们无法走进我们的内心。”当地一位居民说。
在映秀小学,正好遇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玩游戏。不知此时的他们是否会想起,5年前,这里安放的那些不知名字的死者。
是的,时间总是一味良药,5年前,安放死者的地方,5年后,安放的却是映秀世代的希望。5年前的一片废墟,直升机吹乱了人们的头发,5年后的一桌饭,让活着的人欢歌笑语,从容淡定。
但这种繁华,并未让映秀人真正走出内心的焦虑。刘贵凤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她是映秀小学的老师。地震前,她刚刚借款修了一座新房,但没住多久,就成了废墟。尽管地震让她变得一无所有,但地震后,她还是不得不再次举债,买了政府修的700块钱一平米的新房。她很忧虑,不知这些债务何时能够还清。
5年间,在映秀镇上,惟一不变的是漩口中学。政府把它变成了一座博物馆,供旅游者来这里消费苦难。一位在这里工作的讲解员说,他讨厌向游客说起5年前的那一天。“他们过来感受的应该是我们的坚强,和对未来的希望,而不是地震时的绝望和悲伤。”这位讲解员说。
依漩口中学半圆而建的映秀镇,尽管繁华,但依然一地悲伤。就像长眠于此的孩子们的读书声,会随着漩口中学楼顶的上课铃响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