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0日文章]题:中国应对日本需要“精准化”
近期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争议升级,并有可能演化成武力冲突危机。
在钓鱼岛问题后面,还闪烁着美国的影子。
中国的主权立场坚定,不会让出底线,但也并不想主动打破东亚稳定发展的大局;日本目前面对中国崛起确实有些心理失衡,而且面临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老化等紧迫国内问题,与俄罗斯就北方四岛(俄称南干岛群岛——本网注)争议解决希望渺茫,于是就有右翼政客想方设法弄出点事情来。
对美国来说,利用日本在钓鱼岛及所谓第一岛链上牵制中国发展,当然是不坏的选择,但其中也有个度的把握:既要用日本制约中国,又不想让日本右翼失控。
从19世纪末期到今天,中国与日本的交往加较量就没有中断过,但有一个关键方面明显失衡:即中国对日本的认知和了解,远远不如日本对中国的研习和探究。 这一失衡的一大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对日本策略的粗放有余,精细不足,经常导致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口本则恰恰是一个靠精细和精准取胜的民族。中国欲有效应对来自日本的问题和挑战,应更多从细微处着手,严格分类和甄别,精确瞄准目标,才有较大成功希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经常发现,所缴获的日军所绘中国地图,比中国自己的地图还细致准确。如今,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应对日本,仍显得策略过于笼统被动,针对性差,效果不佳。首先,此轮危机到底是“谁想钓谁的鱼”?大部分中国舆论认为,是美国意在挑起中日之争,以从中渔利。这种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当年美国故意把钓角岛交给日本管辖,以造成之后的中日纠纷。
笔者以为,这样的阴谋论分析其实是过于抬举美国的前瞻了。试想,上世纪70年代例的时候,中美关系尚处敌对状态,美国当时有可能把钓鱼岛交还给中国大陆或台湾吗?
在日前钓鱼岛这一具体危机上,笔者以为,主要是日本右翼领军人物石原慎太郎兴风作浪,试图以此劫持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亚太地区稳定发展的大局。以石原的历史记录来看,主要是一个民粹丰义者,所以很难想像其欲夺钓鱼岛是为美国做嫁伏裳,相反,其打算恰恰是利用美国再返亚太并遏制中国的势头,试图趁火打助。中美如冲突起来,石原一定最幸灾乐祸,这样日本就以区区几个小岛,钓到了中美这两条火拼的大鱼。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方面还是大而化之地谴责日本,而不能把火力集中对准石原,就很难起到分隔日本内部舆论,激化日本内部及日美矛盾,来孤立打击石原的目的,反倒把更多日本人和舆论推向石原一边。在对美国方面,不妨参照当年有效对付陈水扃“台独”倾向的做法,让美国清楚知道中国为石原挑衅画的红线,这样有利于减少中美间的误判,精确对付日本右翼。美国是相当注重研究日本的,当年在太平洋上空坚决打掉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占领日本后,又有意识放天皇一马,收放之间,体现出美国精准驾驭日本的战略手段。这些仍值得中国充分加以学习借鉴。(作者伟达)
(未经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