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5月讯 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近日专访了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他自承天性自由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不遗余力地捍卫自由市场经济,以逻辑的力量揭示政府干预的危害。他怎么看收入分配改革的要害和阻力所在?
陈志武认为,中国收入差距主要是政府与民间以及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差距。他对缩小收入差距开出的药方是:大减税、土地产权改革、放松行业管制、政府开支从投资转向民生。他说:“之所以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是那么大,除了户籍制度所通过制度层面安排的对农民的这种歧视以外,更重要的是土地没有私有化,也不能够自由的流转。”
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陈志武认为,发改委的各种干预起了重要作用。发改委打乱了市场的调节,使得某些行业收入过高,使行业收入与其贡献不匹配。同时,使得官员有了更多的腐败机会。“由于这些政府资源配置部门,通过它们的手去强行的重点发展这个行业、轻视那个行业,造成了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导致了各个行业之间的收入机会也很不一样这样的一个结局。”
陈志武反对二次分配。他认为,二次分配是权力干预市场,它抑制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并且也不公平。他认为一次分配的说法也并不准确,应该让市场来分配。“所以要我看的话,从根本上还是要通过改变权力所控制的资源的广度和范围,首先要改变权力所控制的资源的范围和深度,第二就是对权力进行制约。”
陈志武对收入分配改革不是特别乐观。他认为,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政府收缩权力,而这需要体制上的巨大改革。“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以后,收入分配改革还有其他的改革可能会面对的阻力更大。”这让收入分配改革更难走上正确的道路。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二次分配治标不治本
网易财经:关于收入分配改革,在官方和学界有一些矛盾的焦点,一个焦点就是说,到底是先改革一次分配还是先改革二次分配?有的人可能就认为一次分配完就交给市场,但是有的专家可能就认为,政府就应该从一次分配就开始入手调控,您认为呢?
陈志武:改变收入分配结构,重点还是在一次分配,而不是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只有懒人的社会才会去重点去做,重点去关注的。因为我们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也是把所有的重点都放在二次分配,而不是在一次分配上。一次分配说起来太笼统了。所以要我看的话,从根本上还是要通过改变权力所控制的资源的广度和范围,首先要改变权力所控制的资源的范围和所控制资源的深度,第二就是对权力进行制约。只有通过做到这两点,才可能改变中国现在主要是依赖权力关系来配置收入机会,配置资源的这样一个现实,只有通过这种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治本。
如果在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可以更长远的把目前越来越恶化的收入分配结构给它扭转,如果只强调二次分配,到最后不仅仅把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动力给它抹杀掉,而且会造成治标的结果,而不能够从根本上治本。
网易财经:从源头上入手是不是还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个问题是不是更为复杂?
陈志武:我以前也写过一些文章,做过一些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告诉我,你要从源头上改变低收入群体的局面,让他们的收入增加的话,农村的土地私有化是必须要做的一种改革。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土地私有化,土地能够自由流转,可以带来非常多的连锁的反应,可以把整个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阶层的局面,整个的可以改善。
网易财经: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影响城镇低收入居民的逻辑是什么?
陈志武:这个逻辑主要是这样:你看现在很多农民必须通过背井离乡,到广东和其他地方去打工,去做底线的工人。因为他们在本村、本镇、本乡的收入机会几乎是没有,就只有低收入的选择。这样一来的话,因为这么多的农民工,一个月1000块钱,或者1000多块钱都愿意去卖苦力,这样的话让城镇,或者城市里面的低收入阶层的人就没办法去跟他们竞争。因为农民工愿意1000多块钱左右就可以去卖苦力,那城镇的那个低收入阶层,那也只能够,每个月就只能够得到1000多块钱、2000块钱左右的收入。如果农民工在本村、本镇的收入机会可以有很大的改善的话,那么农民工即使是到城市里面找制造业的工作的时候,有可能每个月也要求有三、四千块钱的收入,这样一来的话,反过来让城镇居民的低收入阶层的这些人,他们可以要求的四、五千块钱一个月的这个工资,也会被雇主们接受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从农村土地私有化、土地自由流转来作为起点作为改革的话,肯定会带动整个社会低收入阶层的机会和他们的选择空间,那么这样一来的话,对整个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产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才是真正的,我觉得是治本的策略,而不是像很多的其他的,尤其是左派的学者强调的,要二次分配,二次分配,二次分配做来做去只是治标,但是没有办法治本的。
网易财经:这个是源头的问题。
陈志武:对。
网易财经:另外一个矛盾就是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如果说让企业都给大家提高工资,提高社保缴纳量,那企业的利润肯定也会受到一定的挤压,这也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陈志武:这个矛盾,我觉得通过控制税收的失控的增长,来多少解决一些。因为我们刚才说到了,只要政府征税很多,同时政府征收到的财政税收又不花在民生上,结果把工人的方方面面的生活安排、生活保障这些负担、这些任务都推到企业层面,这样的话让企业在赚钱的空间方面,一方面它们交了很多的税,另一方面又要继续承担员工的方方面面的生老病残的负担,这样的话会使得企业经营的压力大大增加。
再一个,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真正的逼着雇主、逼着企业的老板去改善工人的待遇的办法,最根本的还是要让这些农民工和其他的工人有更多的选择,包括他在本村、本乡的选择,如果这些其他的选择更多的话,那么企业的老板们就不得不通过提高给工人的待遇,然后才可以留住这些工人,所以又回到刚才我们讲到的源头上怎么样解决工人的待遇,工人的收入的问题。
尽管是这样子,因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非常好的,政府总的开支里面分配到民生有关的这些比如说社保、医疗、教育,大概占每年联邦政府开支的60%左右的这样一个百分比,所以从这些数据,不管是财政开支的结构,还是从基尼指数,还是从跨越收入阶层,流动的概率、流动的机会方面,这几个方面来讲,都比中国要好很多。尤其看看美国三大产业之间的就业的贡献率,和GDP的贡献率是1:1的关系,就让我感觉到,美国的这个靠市场的力量所形成的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相对的收入机会是那么靠近,这恰恰说明减少政府的干预,反而更有利于跨越行业、跨越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收入和财富机会上面尽可能倾向于均衡状态,而中国通过政府的干预造成的扭曲是非常多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以前在有一些文章和书里面也谈到了,实际上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多的是靠权力结构来形成的。所以我以前就说到,中国的经济不是计划经济,就是中国的资源配置那个机会的,收入机会的配置,不符合公平的原则,也不符合效率的原则,而是符合权力的原则。
以前很多人说原来计划经济的时候是按照公平的原则,不管你的,你是在哪个省,你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是农业还是工业还是服务业,我都给你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地区尽可能同样的收入的机会,平等的机会,但是实际上如果我们把现在的各个省之间、各个行业之间的数据放到一起来看的话,中国今天的跨越行业,跨越阶层,在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肯定是不符合公平的原则,同时也不符合效率的原则。
当然有的人说,过去这些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根据我的研究看,也根本不是这样子。所以现在中国的资源配置在权力,不只是对各个行业的管制、审批,什么都介入,什么都要求审批,而且通过国有资产、国有经济、国有制的安排,使得整个社会那么多的资源,尤其包括金融资源都控制在权力的手里面。管制的资源要求的审批那么多了以后,结果就造成了你要是有权力,或者是跟权力有关系的话,那么你就有更好的机会,利用政府手里面掌握的资源去赚很多的钱,去发财致富;如果你没有这些关系,没有这些权力来给你提供这些支持的话,那你就面对非常大的挑战,就几乎是死路一条。你想要发财致富,即使有能力发财致富也非常非常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