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推进金融市场化圆桌论坛现场
网易财经12月19日讯 201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在午后举行的“圆桌论坛四:推进金融市场化”中,利率市场化如何推进成为五位与会经济学家讨论的焦点。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应该稳步推进,但是当前并不是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机。
他认为,从各国的利率市场化实施路径和结果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最好是在市场融资供求关系相对比较平滑的时候推出比较容易成功。今年以来的情况,存款、贷款都显示出供求关系偏紧。如果实施利率市场化,在目前非常紧的情况下,显然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各家银行不惜用非常高的成本去获取存款,但贷款利率上不封顶,如果非常紧缺,利率也会将其提到合适的水平,最后只有企业去承担压力。
连平认为,虽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揽储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效果相似,但能够影响到到的规模相对于七八十亿的存款来说还不大。如果一旦实现利率市场化,整个市场利率水平上去了,必将导致现有的存量存款重新调整,跟银行重新签协议,导致整个利率水平都上去。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贺力平对连平的观点非常赞同,他表示,利率市场化实际是把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价格管制放宽了。换言之,可以从事价格战。价格某些时候是成为关系商家生死存活的最后手段,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导致某些银行难以为继,不得不破产倒闭的事情可以出现,可能威胁到银行体系稳定。所以在中国还没有推出来相关配套政策的时候,不能一蹴而就推进利率市场化。
中国和谐战略研究联盟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明确表明了他的“激进观点”,他认为现在就是推进利率市场化很好的机会。因为现在中国金融业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已经迈入相应门槛,这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开始、造势、萌动。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指出,从现实层面上来看,推动利率市场化有迫切性。一是银行业的确盈利比较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业界都认为银行的高盈利跟其相关性非常强。二是存款理财化倾向很明显,存款理财化意味着由于利率没有放开,银行没有手段来更好的维护储户,使得银行存款被流失。这就是市场化没有推进带来的恶果。三是当前民间金融的泛滥。这跟体制内和体制外利差非常大是直接相关的。由于体制内、体制外利差非常大,所以有大量资金在里面进行投机。
郭田勇称,因为正门开得太小,从金融学道理上来讲,低利率必然会导致资金的超额需求等问题,体制内无法满足则必然寻找体制外的资金。其实潜在词有两方面,一个是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太高,一个是利率没有市场化。所以从决策层面考虑,这三个现实因素是有的。
金融监管的平衡也是四位学者热议的话题,而金融监管需适合中国国情这一看法成为本场圆桌论坛共识。
景学成认为,金融监管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要照顾到金融业发展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把稳定增长作为重点,如果监管卡得太紧可能影响经济增长。二是要注意监管部门的协调。因为每个监管部门都是独立做出决定,可能对于经济影响不一样。银行要考虑存贷比等等,有的叠加在一起可能并不好,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把哪个管紧、哪个放松,都要考虑好。第三,也要强调金融监管“艺术性”。比如准备金率就可以差别化下调,鼓励金融机构向融资难的领域增加投放。
郭田勇表示,我们不能将国际上的金融监管标准直接拿来。对新的监管标准,新的这套资本管理办法,一定要结合中国情况。既考虑国际上的一般惯例和经验也要结合中国情况,让它在中国落地。另外一方面,展望未来,下一步要更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就要放开准入,进一步降低门槛,特别是鼓励民间资本办金融。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连平认为,从当前来说,我们也要避免在金融监管方面有操之过急的想法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因为2003年以前,整个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非常低,不良贷款率也很高。虽然现在银行业总体还是比较稳健的状态,但还没有经历过一个经济周期的考验。引进标准对银行进行监管时也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因为西方商业银行所遇到的问题主要不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从现在来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0%到11%的状态,在中国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
贺力平则对监管体系改革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为了避免金融监管部门的利益冲突,中国应该考虑把监管的政策决策权和监管的行政执行权要分开。政策决策要通过专门的部门如人大、国务院等专门机构决定,执行是由国家分门别类的监管机构执行。这样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部门、机构、个人利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