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
网易财经12月19日讯 201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在论坛上表示,任何政策的长期化都会走到反面,但中国宏观调控的问题我觉得还不只是这一个,首先是范围问题,无限扩大,什么是宏观调控?主要是用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这些东西才算宏观调控,咱们现在什么都是宏观调控,把三个东西混起来了,宏观调控、政府管制、政府监管,根本混成一锅粥。
相关文字实录:
张曙光:刚才国教授都讲到了政策长期化的事情,事实上任何政策的长期化都会走到反面,但中国宏观调控的问题我觉得还不只是这一个,首先是范围问题,无限扩大,什么是宏观调控?主要是用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这些东西才算宏观调控,咱们现在什么都是宏观调控,把三个东西混起来了,宏观调控、政府管制、政府监管,根本混成一锅粥,宏观调控,不管你用什么政策,对任何主体都是平等的,你出一个政策我来选择嘛。
但你想一想,咱们的很多宏观调控,(比如)限购政策,是平等的吗?它根本不是宏观调控,是政府管制。
还有一个是监管,这两个东西也有混的,当然外国那边有一致的地方,但中国的情况咱们可以想想,政府监管是让你进入后再监管你的行为,前提是放开,让进;而政府管制是不让进,你想一想。咱们现在什么都是宏观调控,政府做的一切都是宏观调控,这到哪个地方去了?我说这首先是从范围上错了。
又比如,咱们要采取一些方式、一些手段,有些也不是长期固化的,比如很重要的利率和汇率,利率是宏观调控里很重要的政策,但咱们长期使用,不说远了,2007、2008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实际利率是负的,2008年出现了金融危机,通货膨胀一下下来了,利率变成正的,到了2009年一上去,马上又是负,现在负两个多百分点,你想一想,这个政策算什么?
汇率政策一样,也是一个长期呆滞,1994年汇率并轨,出现了缓慢升值的过程,从8.7升到8.27,1998年金融危机一下挂住了,8.27一直到2005年,2005年汇改又一次出现缓慢升值的机会,到2008年又停了,你想想,失去了多少时间,它的办法也是呆滞的。
至于财政,我觉得问题更大,咱们想,首先是财政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GDP的增长和老百姓收入的增长,如果画三条线,GDP增长是这么一条线,而财政收入的增长从1978年开始,开始是在GDP之下,到了1994年以后就上去了,而老百姓、农民的收入大概在1992年以前高于GDP增长,到1992年以后就下来了。现在的状况是什么呢?如果从资金流量表上看,老百姓的收入从1995年到现在,大概从67-68%降到了57%,政府收入从15%左右提高到了20-21%,那5%是企业收入的增长。
你想想,这是一个问题,现在中国是以政府主导的投资来拉动的经济,因为出口也在降,除了投资。投资是什么投资?政府主导的投资,不是民间投资,而这种投资现在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咱们可以看,政府收入20%、30%多的增长速度,政府钱很多,但没有一个政府不缺钱,我有那么多项目、那么多开发区、要搞那么多事儿,钱不够,地方融资平台什么的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没有钱,要钱,你可以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状况,到处都缺钱,中国经济增长现在还这么快,但各个地方都要大跃进,你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形势。
再看支出状况,咱们说公共财政的,公共财政是什么?它应该是一个政治过程,而不是行政过程,纳税人要参与、要讨论、要决定,咱们的4万亿谁讨论了?人大讨论了吗?政府一下子拍板,现在的3600万保障房,人大讨论了吗?没有,仍然是政府的行政过程。既然咱们的人大本身就起不了太大作用,有人说笑话,“橡皮头章”,但现在连橡皮头章都不盖了,你想一想,这算什么公共财政?(掌声)
所以,咱们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解决,财政是政府行为,收一厘一子都是政府的,现在咱们的财政只是预算内那一块,今年是10万亿,预算外的部分不算,土地出让金不在预算里面的,财政外的部分更不算,各个地方政府的小银库、单位的小银库,算了吗?我昨天看报纸说,查出来了8202个小银库,多少钱?28亿!这还只是查出来的,没有查出来的有多少?这都是政府的钱,都应该进财政!进了吗?老百姓知道吗?这钱怎么花了?!
还是我刚才说的问题,约束政府是最重要的,要约束政府就得让社会监督。好,谢谢。
马宇:刚才张教授说到这点,我们国家用一些手段作了调控,后来想我对我们国家宏观调控的定义比较吻合,我在网易微博上有一个“中国市场经济常识问答”的小栏目,其中第37还是38条就讲,“什么叫宏观调控?”我的答案是:动用一切微观手段确保宏观目标实现的政府管制经济方式就叫宏观调控。
刚好就是张教授说的这个,反对的,这也确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后政府不要再做这些微观的问题了。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做规划,原来叫“计划”,后来说“计划”是经济性的东西,指令性的,现在我们改叫“规划”,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十二五”规划……但也有专家评论,现在我们做的“计划”、“规划”,从来没有靠谱过,要是没有这些“计划”、“规划”,可能中国经济发展会更好。
年会新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