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
网易财经12月19日讯 2012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在北京举行,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在“反思调控,回归市场”论坛上表示,从效率角度来讲,中国的市场发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很显然,这三十几年的改革以来,我们在产品市场上做了很多事情,但在要素市场改革上,中国其实是相当滞后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展开。
以下是文字实录:
袁志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我想,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有两个问题,效率的问题和公平的问题。
从效率来讲,回顾过去三十几年,我们经济学家做了很多研究,经济学家的研究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差不多平均10%,增长中相当的部分是要素投入推动,比如资本介入,比如劳动力的投入,劳动力的增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效率的提高,所谓的TFP。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显示出来,中国TFP的提高有三个高端走得比较好,第一次高端发生在1978年的农村改革,承包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30%几左右,这是一次高端;第二次中国效率比较好,TFP的增长是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我们又有了一个高端;第三个高端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如果去寻找这三个高端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事实很明显:第一个事实,在这三个高端背后,我们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比如农村的改革,一定是市场化改革的大大推进,承包制,当然,承包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但就承包制和当年的人民公社制度比,效率是大大提高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市场化改革推进了很多很多,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也很多,这是一个事实,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详细展开谈了。
第二个事实是什么呢?中国劳动力流动加快,也就是今天讲的农民工大幅度转移,都跟这三个时段有关系,这也是中国TFP的增长,所以三十几年可以总结两点:市场化改革推动TFP增长;劳动力流动化的加快通过TFP增长。
从效率角度来讲,中国的市场发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今天看来,三十几年我们哪些地方没有完善?很显然,这三十几年,我们在产品市场上做了很多事情,但在要素市场改革上,我们其实是相当滞后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展开,比如从今天上午一直讲到现在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要素改革,回顾1949年解放一直到现在,我可以说中国的金融一直是“建设金融”和“发展金融”,什么叫“建设金融”、“发展金融”呢?就是国家出面把储蓄资金以国家的意志投资。
改革开放30年以后藏富于民,居民的储蓄不断上升,应该说情况有所改善,但我们看到中国的股市,10年来又回到了2000多点,我们看看中国的银行储蓄,基本上长期处于负利率的状态,我们的价格始终没有找对。
这样一种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率?刚才茅老师讲过了,如果价格不找准,那一定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会体现在各种投资上,老百姓作为投资者,他的回报是不好的。大家知道,中国人口现在已经改变了,这次六普数据没有很好地公开宣传,我们的综合储蓄率到了1.45,这个人口结构会给我们一个警告,以前中国人口就是生产力,多子多福,现在只生一个孩子,五六十年代的人有很多储蓄,作为整个国家来讲有三万亿,但如果所有储蓄的回报率不高,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改革要和转型结合起来,中国要把建设金融和发展金融改为老百姓的理财金融,而且要有回报。
这跟明年我们讲的内需也非常重要,我们讲内需老是讲劳动收入的提高,劳动收入应该提高,有很多扭曲的地方,这个我刚才讲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判断就是公平,政府在公平角度上一定要介入,政府不仅要做效率的事情,更多是要做公平的事情,但大家知道,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基本原理,当你的工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时,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这几天大家炒小微企业,宁波的小微企业在做什么事情,让他们能够过冬,非常简单的一件事,那就是社保缴纳暂停。到底是要就业还是要社会保障?
中国在这几十年发展中大家有没有想到,中国老百姓还有一个收入分配非常重要,就是财富收益,你老是把眼睛盯住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当然重要,但财富收入也是老百姓应该获得的利益啊,因为如果GDP的增长有10%,利率应该有10%啊!为什么是负利率呢?这钱到哪里去了?大家想想看,如果钱全部回归民众的话,中国的内需会拉动多少?所以,除了金融市场、要素市场的改革以外,我们还有更重要的市场,比如普及市场,比如劳动力市场,所有要素市场都应该大踏步推进,如果要素市场推进了,我们市场经济的体系真正确立了,政府第一是要做公平的事情,第二,当市场失灵时,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相关精彩观点:
相关文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