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国际期刊联盟和创新媒体咨询集团联合发布、以新媒体创新为阐述核心的《2011世界期刊创新报告》中文版公布后引发热议,该报告集合了世界著名杂志出版商们成功的创新实践,而作为拥有近万种期刊、总印数高达32亿册的期刊大国,我们却没有一个创新案例被列入。
看到这个消息,心里确实不是滋味。从量上来说,中国是期刊“超级大国”,但从质上来看,我们实在应该反省。办刊理念陈旧,文化含量贫瘠,而且大量雷同,无论是街头报摊,还是在图书馆中,琳琅满目的期刊,往往很难激发读者的阅读冲动。而一些学术期刊,甚至于卖起了版面,成为劣质论文的集散地。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期刊出版受到了强大冲击,却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纵观国际期刊界,从平板杂志、手机杂志、社交杂志、按需杂志、触感杂志,到网上书报亭、付费墙、电子商务、LBS、3D、二维码 各种创新业态和运营机制可谓百舸争流,而相对而言,我们的创新能力匮乏,这个国际性期刊创新报告,足以令人警醒。
今天,“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高频词,令人鼓舞,但创新依然是“稀缺产品”。日前举行的第十一届四川电视节上,“金熊猫”奖压轴大奖均被国外作者夺取。“共性太多、个性不够”,“四平八稳,创新乏力”,是评委对参评的中国大学生作品的评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表示,目前中国文艺作品90%属于重复、复制和模仿,创新作品不多,目前我国一年文艺作品达到4300多部,但是公众知道的、阅读的却不多,原因就是“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现在,我们天天都在谈创新,这说明创新已经成为共识。接下来,我们应静下心来冷静思索,到底什么阻碍了创新,如何打破这些障碍。
影响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以为是从业者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为安全收回投资,为挣个盆满钵满,更为一瞬间扬名立万,模仿、复制甚至剽窃就成为一种“捷径”,从而吹起了巨大的文化泡沫,创新能力却日渐枯竭。你且看四大名著这些年翻来覆去被改编了多少次,味同嚼蜡仍乐此不疲,就算被骂又如何,骂也是宣传,只要腰包鼓了,挨骂也会“痛并快乐着”。
同时,我们更应进一步深思,为什么“共性太多,个性太少”,为什么很多人都在追求“四平八稳”?这其中,除了个体原因,也应该考虑机制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更多文化创造,一方面需要更加健康的文化生态,大浪淘沙,让真正的艺术精品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需要社会提供更能激发创作活力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文艺人才在文化的天地中摸爬滚打,用他们的所思所想尽情触摸社会生活,从而做到“人类情怀、中国叙事、世界表达”,让文化创新生机盎然,活力无限。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