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四星将军戴维·彼得雷乌斯上月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后,指示中情局情报分析人员在获得反恐情报后先征求美军一线军官的观点,尔后再将情报递交给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领导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高层。
媒体质疑,这一做法将使中情局情报带有“军事倾向”,有失独立性。
彼得雷乌斯14日作出回应,称这一改变不影响情报“客观”。
顺序改变
“改变是这样的:(中情局)情报分析人员先与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战地军官讨论情报信息,再和领导层讨论,”彼得雷乌斯说。
先前,这些情报分析的“第一读者”是国际安全援助部队领导层,随后由领导层传达给战斗一线军官。
“步骤一致,只是次序改变,”彼得雷乌斯14日晚间面对中情局工作人员澄清道。
美联社分析,这一改变触动“敏感神经”。情报“经手”军官,再转至领导层,可能使情报分析受“军事观点”影响,不再“客观”。
按美联社说法,中情局作出改变,实际上是应驻阿美军司令约翰·艾伦的要求。艾伦接替彼得雷乌斯出任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司令后向中情局表达了这一愿望。
回应质疑
媒体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毕竟传统情报有别于军事情报。彼得雷乌斯承认,反恐情报、特别是在阿富汗地区搜集到的情报,在分析模式方面将改变,但他否认这一改变目的是“军事化情报分析”,媒体解读“完全错误”。
“中情局不会引导分析人员更加注意、重视我军观点,”彼得雷乌斯说。
彼得雷乌斯说,情报将保持“客观”,“情报实质内容”不会改变,“我们仍尊重事实”。
彼得雷乌斯说,将信守就职誓言,坚持情报独立性,避免情报分析受外界干扰。
“客观情报分析不可妥协,”彼得雷乌斯说。
彼得雷乌斯现年58岁,2007年出任驻伊美军最高指挥官,次年升任中央司令部司令,去年转赴阿富汗领军,今年9月执掌中情局。他由一名情报“消费者”转型为情报“搜集者”。
坚持独立
一些媒体分析,中情局的这一改变可能是为了弥合情报部门与军方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差异。法新社说,过去,中情局与美军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形时有发生,中情局时常对美军一些行动持怀疑态度。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期,乔治·W·布什政府因对情报施加政治影响而备受指责。一些人指认布什政府对情报部门施压,“编造”出夸大萨达姆政权威胁性的情报,为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理由。
事实上,即便是彼得雷乌斯本人,先前也曾对中情局颇有微词。担任中央司令部司令期间,彼得雷乌斯不满中情局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情报搜集业绩,随后说服中情局负责人与美军合作,在中央司令部建立特别部门,对所获情报做联合分析。
面对中情局工作人员,彼得雷乌斯说,情报分析“由我们的分析人员完全掌控”,“(分析)是你们的活儿”。(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