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人越来越少。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没有大型演出的时候,想在楼道里多见几个人都没有。”一位鸟巢的工作人员略带伤感地说。
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统计显示,今年1—6月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累计接待游客约1582.3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约71.9万人次,其中鸟巢约79万人次。不过,总体上升背后,是鸟巢参观人数较大幅度的下降,仅为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
“像鸟巢这样的奥运主场馆,在5年内游客人数逐渐下降是一个正常现象。”曾任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水立方运营负责人的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一定要重视从场地提供者向内容提供者进行转变,不一定非要举办大的竞技体育赛事,像群众体育赛事也有很多的市场和发挥空间。”
北京,一直在努力地对“后奥运魔咒”说着“不”。
转型最难的鸟巢
近几年,包括鸟巢在内的奥运场馆做了许多探索,“目前体育赛事已经从全民健身活动升级到国际体育赛事,包括意大利超级杯、世界短池游泳赛等。”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主任王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截至目前,鸟巢共举办活动30项,共吸引近200万人次参与或观看,场馆利用率超过50%,“已经适时向社会单位开放,举行小型运动会。”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由于鸟巢的标志性意义,在这里举办的多场主题活动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5月1日,滚石30年演唱会从下午5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近7万名观众共享音乐盛宴。据主办方统计,该场的票房收入达4000万元。
8月6日晚,近8万人涌入鸟巢欣赏意甲豪门米兰双雄(AC米兰和国际米兰)奉献的意大利超级杯决赛。据说,这场比赛的票房在1亿元左右。
但这些与鸟巢并无多大关系。
“除了场租,我们并没有得到什么。”鸟巢的工作人员说。在这里举办一场商业演出的场租在200万元以上。
已成为保留品牌项目的“鸟巢欢乐冰雪季”,多少弥补了鸟巢的遗憾。2009年首次举办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22万多人,实现了近3000万元的营业收入,使鸟巢在北京的旅游淡季仍获得可观的收入。
与鸟巢相比,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的赛后转型比较顺利。
据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康伟介绍,2006年,水立方的赛后运营方案和经济效益分析就已经完成。去年7月,水立方改造重开后,依靠嬉水乐园、游泳池等水上项目,经营状况一直很好。
而国家体育馆除举办了数十场次的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外,其副馆耗资一个多亿已改造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的杂技马戏场馆。“中国杂技团”将长期驻场演出,8月已经热场开演。
国家会议中心在完成了奥运接待任务以后,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成功接待了1025个国内外会议和111个展览,其中1000人以上的大型会议130个。“地面展厅出租率保持在62%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中国会展理事会理事长、国际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体量大、硬件维护标准高、管理难度大,与国内尚未完全成熟的体育市场、演出市场叠加在一起,让鸟巢难以即刻繁荣。仅为鸟巢7100平方米的场地中央铺上草皮便需耗时10天。
“在这里停车、吃饭、娱乐、休闲?想都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