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7月25日消息 7月25日上午9点,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周普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顾宝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高级专家,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乔雄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张真和做客新华网,就“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以下为本次访谈精彩摘要。
[主持人]我看到有些报纸上讲“番茄一抺就变红”,“黄瓜一抺就变粗”,这样种出来的蔬菜吃了到底会不会有害?
[乔雄梧]“一抹就红”、”一抹就粗”,植物生长调节剂还没有这么神奇。前面专家介绍过,植物生长调节剂只是在必要时才使用,不是什么蔬菜水果都使用。即便使用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农产品也是安全的,人吃了不会危害健康。按照我国《农药登记资料规定》,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登记前都需在我国的不同生态区域做2年以上的残留试验。只有试验结果证明,蔬菜水果中的残留量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风险的,才会批准使用。在评价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否可以登记、是否可以使用时,确保人的健康安全是第一位的,对人的健康安全有风险的产品,都不会批准登记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国家评审批准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是有保障的,如膨大剂氯吡脲的急性经口半致死量为4918mg/kg,而食盐是3000mg/kg(数值越大越安全),毒性比食盐还低。而且在蔬菜水果中使用量很少,降解非常快,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后3~10天内就可以完全降解,因此,蔬菜水果中就算有残留量,也非常低。以膨大剂氯吡脲为例,一个人一生每天都吃30公斤使用了氯吡脲的西红柿,才有可能对他的健康产生影响。此外,我们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评价时,已经设定了100倍以上的安全系数,即使农民在种植中违规、超量使用,也是在安全系数的控制范围内,远远达不到有害剂量。多年来的残留监测结果表明,从未出现过残留超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