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3月2日讯 两会召开前夕,网易财经针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领域如何突破的问题,向国内十二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发放问卷调查,以期获得答案。
他们分别是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始人茅于轼、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瑞银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南开大学经院副院长李坤望、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
12名经济学家集体呼吁资源价格改革提速
2009年,资源产品和公共产品价格频频上调,全国各地的煤、电、油、气、水等价格均呈现上涨,各地涨价听证会也成为去年经济发展的一个注脚。资源产品价格改革除了对普通民众生活有直接影响外,更为重要的职能是理顺经济发展的机制。
3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价格认为压低的基础之上的,现在,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调查显示,12名经济学家集体呼吁资源价格改革提速,以理顺市场机制,促进效率提升,显示出主流经济学家对改革的期望。左小蕾表示,中国的资源要素价格一直是被扭曲的,理顺是必然的,她说结构调整必须要理顺要素价格,包括资源价格以及劳工价格,否则调整将无法有效进行下去。她说在目前通胀水平可能承受的范围内,也有利于推进改革。
补偿机制并非医关键所在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新医改正式拉开大幕。但是随之而来便是对改革推进的质疑,如政府身份如何界定?医院改革的补偿机如何理顺?如何实现多元化办医实现打破医疗行业的准入门槛等。调查显示,茅于轼等5名经济学家认为医改难点在行业准入上,迟福林等5名经济学家认为难点在政府身份界定上,而对于补偿机制,则仅有3名经济学家认为是难点所在。
9名经济学家赞同农地入市
农地入市并非新概念,但是在面临房价高速增长的2009年又成为一个新的话题。农地入市的好处是增加土地供给,打破目前国家垄断土地出让,实现土地供给增长和农民获益双重目标。其风险所在是有可能打破农地红线,并使得部分农民利益受损。在中央提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农地入市”已不仅仅是一个纸面争论的话题,而成为实实在在需要面对的问题。调查显示,9名经济学家明确表示赞同“农地入市”,3名经济学家表示反对。
收入差距或进一步扩大 学者建议启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随着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民众收入差距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到“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这一谈话被认为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动。对于2010年居民收入改革能否取得进展,参与调查的经济学家中有7名经济学认为不会取得进展,而且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武常歧、左小蕾、张礼卿认为2010年居民收入将上涨,而中央党校周天勇则认为居民收入会下降。
迟福林认为,经济调整最重要的是把中国消费率从2008年的48.6%提高到55%至60%确立为未来5年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此他建议中国还应尽快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城乡人均收入在“十二五”翻一番,年均增长不低于15%。用5年的时间,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从约60%提高到70%左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39.7%提高到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