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至18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在政府报告中重申,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任命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组成人员。会后,周恩来病重住院,由邓小平主持党政日常工作。在此之前,1月8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十届二中全会上选举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
1月17日,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任命张劲夫为财政部部长,并同意原军管会负责人殷承祯、刘洪章的要求,回原部队工作。
1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工作和严格审查1974年财政收支的通知》。
2月4日,我国最大的水电上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总发电能力为122.5万千瓦,一年能发电57亿度。
2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批转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通知》。要求全党“坚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方针,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2月25日至3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着重解决铁路运输问题。邓小平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的大局是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这是大错特错的。“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要讲清楚这些大是大非问题”。3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决定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整顿铁路秩序,同各种破坏行为作斗争,确保运输安全正点。首先进行整顿的徐州铁路分局,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革命和生产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21个月没有完成国家计划,4月份提前3天完成了国家计划。其他各条战线和地区,也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开始了整顿工作。
3月15日,国家计委召开长远规划工作会议。根据会议要求,财政部组成编制长远规划的专门班子,决定在基本建设管理上推行大包干的办法,1975年先选择一批项目试行,争取1980年全面铺开。
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压缩和调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的文件。
5月13日,国务院负责同志委托国家计委召开中央各部门主管财务的副部长会议,研究加强财务管理的问题。
5月14日,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布《小型技术措施贷款暂行办法》。
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批示》。中央同意冶金工业部门的报告,针对当时钢铁生产计划完成得不好的情况,指示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必须加强对钢铁工业的领导。文件指出:“这一点,必须引起全党各级领导同志的充分注意。钢铁工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就不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6月16日至8月11日,国务院召开计划工作务虚会,研究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会议认为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是乱和散,必须狠抓整改,强调集中。其中,在财政体制上,推行收支挂钩、总额分成的办法。大中型企业的折旧基金,中央集中20%—30%。
7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报告说:“3月以来,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一月比一月好,原油、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内燃机、纸及纸制品、铁路运货量等,5、6月份创造了历史上月产的最高水平,军工生产的情况也比较好。”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好转,说明邓平主持党中央工作以来对工业战线实行整顿的卓有成效的。
8月8日,河南省的板桥、石漫两座大水库被大水冲塌,国家财政拨给7亿元救灾款。
8月18日,国务院讨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又称“工业二十条”),提出了发展工业生产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问题。
8月,财政部起草《关于整顿财政金融的意见》(即“财政十条”),提出加强财政信贷管理,扭转企业亏损,控制货币发行,严肃财经纪律等十个问题。《财政十条》受到张春桥的非难,没有正式发出。
9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看法。
9月23日至10月21日,按照毛泽东批示精神,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讨论陈永贵于8月14日提出的关于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迅速由生产队向大队核算过渡的建议。会上,始终未能形成一致意见。陈永贵的意见被搁置。
10月20日至31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在长沙召开有21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工作人员参加的杂交水稻鉴定会,对于从1964年开始研究、试种的籼型杂交水稻进行鉴定。以后,籼型杂交水稻在国内逐步大面积推广种植,产生了巨大的增产效益。
10月26日至1976年1月23日,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讨论发展国民经济的十年规划和1976年计划。会议决定对固定资产折旧费实行企业留40%,地方和地部门调剂使用30%,国家财政集中30%的办法。
12月7日,财政部提出《关于扭转企业亏损的意见》,发给全国计划会议。财政部提出要重视扭亏增盈工作,控制亏损补贴范围,制定规划,加强管理,限期扭亏。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国财政部网站)
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责任编辑:
王晓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