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实录
网易财经:“九芝堂”这三个字是什么含义呢?
蔡光云:“九芝”原来是很早的时候,劳禄九做了一个梦,梦到劳澄……
网易财经:这是一个民间传说。
蔡光云:就是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爷爷在庭中的桂树生出九颗灵芝,就取名“劳九芝堂”。最早是劳家,就是“劳九芝堂”。
网易财经:后来就没有劳家的产业了吗?
蔡光云:解放以后,公司合并以后,就没有了。在1953的时候,还是“劳九芝堂”。
网易财经:那个时候还叫“劳九芝堂”?
蔡光云:对,“劳九芝堂”药铺。
网易财经:公私合营之后就加入了其他?
蔡光云:对,后来就变成了国有企业,是国有工厂,最早叫长沙九芝堂。
网易财经:后面这个名字就不用了?
蔡光云:当时破四旧,把老的名字就改掉了,改为“长沙中药一厂”。1992年,又恢复了“九芝堂”。
网易财经:很隆重的仪式?
蔡光云:是的,当时还比较不错,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会议。
网易财经:现在在海外市场有吗?
蔡光云:是的,跟日本的合作大概有10几20年了。
网易财经:应该说是改制以后才开始建国际市场还是在之前?
蔡光云:90年代初吧,80年代末。改制应该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个时候有5家单位联合发起设立“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以前不叫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叫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又把“湖南”两个字去了。
曲折的发展历程 一度濒临倒闭
蔡光云:刚才讲了一下“九芝堂”的前身的“劳九芝堂药铺”,创建于1650年,距今已有359年的历史了。解放前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和战争烽火的摧毁,“劳九芝堂药铺”一度濒临倒闭。
网易财经:解放前就要倒了?
蔡光云:对。新中国成立后,“劳九芝堂”实行灵活的经营策略,业务迅速发展。1952年,营业额为14亿元(旧币)。1953年上升到29亿元(旧币),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劳九芝堂药铺”第一批敲锣打鼓迈入公私合营,改名为“劳九芝堂加工厂”,后来又改名“九芝堂制药厂”。公私合营以后就是“九芝堂制药厂”,1967年文革期间,把“九芝堂”几个字去掉了,叫“长沙中药一厂”。后来又经过多次改革,终于在1992年,在人民大会堂改名为“九芝堂”,恢复了老字号。
网易财经:经历了25年之后。
蔡光云:对。1994年,又成立了集团公司,名义上还是一个国有企业,实现了组合,比如说跟二厂,跟药材公司,由“九芝堂”长沙制药一厂为龙头,组合在一起。1999年5月,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立了上市公司。2004年6月,更名为“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现在的公司。就把“湖南”两个字去了。
网易财经:咱们现在是国有控股还是?
蔡光云:不,我们现在是全民营的。在2002年完成了国有股份全部转换为三家民营企业的过程。
网易财经:我们在来之前了解了“九芝堂”的发展历史,有比较辉煌的一些时间点。
蔡光云:因为我进来的时间很短,我想应该是还在上世纪90年代以“九芝堂”制药厂为龙头进行重组、兼并的时候,这是最辉煌的,也是走向做大做强的第一步。1999年公司改制,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后面上市,这应该也是非常辉煌的。
当然,要再往前追溯应该是1992年重新启用“九芝堂”的时候,在人大恢复“九芝堂”老字号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心。说明还是老祖宗的商标可以好起来。
网易财经:也是一份责任。
蔡光云:然后就是后面国有股份转为民营股份,在经营理念方面,在创新方面会更加细致一些,精细化,又发展很快。尽管有一些风风雨雨,但是应该说去年到历史上的最高峰,销售、利润总额都做得不错。
网易财经:去年应该说形势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咱们还是最高峰?
蔡光云: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今年又比去年要更好一点。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一定的影响。像农民工大量的回来,因为我们药品的销售还是靠农民工在背后的一些消费,但是今年应该说我们还是没有降,有所增加。
在证券市场上赚点钱
网易财经:企业的经营规模方面呢?像在成都、海南产能的规模有没有进一步扩大?
蔡光云:这次我们在成都成立新的基地,也是比原来扩大了两倍。
网易财经:六味地黄丸请张国立代言后,效果怎么样?
蔡光云:肯定可以。我们老家是江西的,每次一说药九芝堂的,大家都知道是张国立代言的,包括原来是李湘,现在是周迅。广告的效果还是不错。
蔡光云:刚才讲了九个亿里面,有一个亿是西药,其他都是中药。
网易财经:有没有想往别的业态跨一跨?
蔡光云:目前没有。只是最近两年我们在证券市场上赚点钱。
网易财经:咱们现在销售队伍市场有大?
蔡光云:六七百人吧。
网易财经:基本上每个省都有?
蔡光云:都有联络处或者叫办事处,都有很多人。
网易财经:应该说终端这块的力度还需要突破?
蔡光云:也不用盲目的扩张,以为有钱了,就多去扩张,就多去卖,卖完了,有时候得不偿失。我们这个企业应该是比较稳健。
网易财经:而且主业是稳扎稳打。
蔡光云:我们提出的目标也是每年有十几的增长,像六味地黄丸偶尔能达到百分之四五十的增长。当时张国立、邓婕两口子给我们做代言。
专访九芝堂老员工刘一弟
刘一弟,16岁进入九芝堂当学徒,至今已在九芝堂工作39年,从当初对药材一无所知,但现在已经能够识别上千种中药材。如今的他已经转换角色,负责销售代表的培训工作,悄然传承着中药文化。
从前铺后坊到制药厂
网易财经:我们还是想知道原来的模式和现在的一些生产方式在您记忆中的一些区别?
刘一弟:是的。我进这行是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我16岁,初中毕业。当时有三个面向,下农村、进工厂、升学。升学的比例很小,那个时候大学没有,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进工厂。当时“九芝堂”就叫“长沙中药一厂”,还有一个中药二厂。中药一厂和二厂是1996年合并成为了后来的厂。那时是学徒,整个中国都差不多,中药都是比较传统的,工艺也是比较传统的,也不能说落后。这种说法也不准确,有人说以前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我个人不这么认为。我总觉得现在的生产工艺有很多是继承了以前的工艺,只是说有些设备有了改进。繁重的体力活减轻多了,效率也增加了很多。
网易财经:举了例子说。
刘一弟:比方说前处理,现在也是比较繁重,比较脏的工作。就是原料的前期处理,现料就采取了一些技术设备,以前全是手工操作。而且以前也是很重很大的包装,现在比较简单了。
网易财经:那时的生产方式和现在的生产方式,您觉得哪一种更好?
刘一弟: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好,现在几乎每一粒的重量都是一致的,非常均匀,而且光泽很好。以前手工做出来的,当然就大小不均匀。
网易财经:卫生条件是不是也比以前好?
刘一弟:对。以前中成药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最开始的时候是前铺后坊,北京的同仁堂,前面是一个铺堂,后面一个作坊。那样和做糕点是一样,差不多。
网易财经:您刚才进了制药一厂的时候,已经不是这种生产方式了?
刘一弟:不是,完全是厂房了。只做生产,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给你每个月下多少指标,做多少多少。做了就医药公司通销。
网易财经:那时候是归主管部门还是哪里?
刘一弟:那时叫做医药器材公司。
网易财经:归公司管?不是某个局某个局吗?
刘一弟:商业局。我们属于第一商业局,下面一个下属的医药器材公司,下面又有几个厂。比如说长沙市就有长沙市中药一厂,中药二厂,长沙东风制药厂。长沙以前还有一个湖南制药厂,不属于长沙,属于省里管,是一个西药原料厂,做一点制剂。
公费医疗时代的医药生产
网易财经:您印象中当时卖的价钱?
刘一弟:那个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价格,我们不管。
网易财经:平常老百姓吃不到吗?
刘一弟:吃得到。那个时候公费医疗,老百姓也不管价格的,反正国家包干嘛。价格那时候不是一个很敏感的东西。
网易财经:是不是要拿粮票或者各种票据买?
刘一弟:药不要。就是看病的记帐单,拿那个去看病,看完了,医生开完处方以后,去核价,收费的时候就不用交钱,把记帐单递进去就行了。
网易财经:他就直接找单位结帐?
刘一弟:对,就那样。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包括我们做这些东西的人,一般也不知道价格,就是不关注。现在也记不起来大概是什么价格,对这个也不是很感兴趣。
网易财经:那时候的老百姓肯定不富裕。
刘一弟:就是拿一个月工资嘛,几十块钱。
网易财经:像您一个月能拿三四十块钱?
刘一弟:进来时是学徒,18元。三年以后是一级工,29.5元。
网易财经:三年后一级工相当于三年以后转正吗?
刘一弟:对。拿一年才转成二级工,34.5元。
网易财经:二级工拿了多少年?
刘一弟:我不记得了。那个时候是中央文件,都一样。没有谁比谁高。
网易财经:您二级工的时候拿来养活一家人应该差不多了?
刘一弟:那个时候还没结婚,还小。
网易财经:日常开销呢?
刘一弟:30多块钱,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人的要求也不高。骑个自行车就不错了,那个家里条件还算比较好,所以我应该还算可以。
网易财经:那时怎么想起进了制药厂?
刘一弟:那个时候是毕业分配,国家指定的。根本不可能自己选,我们那一班同学差不多都参加工作了,也有年纪比较小的就读高中。读高中其实也就读了一年,就去修三线,修铁路。修了几年也就算参加工作了。
那时候也是一阵风 好多老名字都恢复了
网易财经:您当时进厂时应该是已经改革了吧,您知道它是原来的“九芝堂”吗?
刘一弟:知道。“九芝堂”名气大,湖南人没有不知道“九芝堂”的。上市以后就全国出名了,上市以前医药行业还是知道的,因为我们的经销商以前都是一些药材公司,医药公司,没有不知道“九芝堂”的。
网易财经:在1992年恢复原来的名字,当时是什么感觉?
刘一弟:那个时候其实也是一阵风,好多以前有老名字的都恢复了。
网易财经:国家都在搞这个?
刘一弟:再说“九芝堂”名字确实也比长沙中药一厂要响亮得多。以前好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比如2000年我们收购了成都金鼎吗?成都金鼎也就是以前的成都中药一厂,那个厂其实也挺大的。我去过,80年代的时候在成都中药一厂去过,我的感觉比我们厂要大。其实制药厂全国各地都一样的,北京中药一厂,二厂一直到七厂。我们情况不同,药材公司和厂是分开的。隶属于长沙市医药器材公司。
网易财经:还不是药材公司?
刘一弟:药材公司是药材公司,它不是一个管理的机构,而且经营性的公司。
网易财经:咱们出来的产品是进了药材公司销售?
刘一弟:是的。以前是长沙市药材公司,长沙市医药公司,全国各地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药材公司经营中药,药品公司就经营西药,以前是这样的。但是有些药,有些制剂分不清是中药还是西药,一般来说,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成药也属于中药来管。但是有些新剂型,比方说片剂,这个东西药材公司就不能经营,就得由药品公司经营。所以我们当时厂里既有药材公司的产品,也有药品公司的产品。
网易财经:您当时印象当中进厂的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毕竟能自己生产药品,内部员工吃这些的多吗?
刘一弟:也吃。厂里不是有医务室吗?医务室就用自己的药品。
网易财经:不需要再经过药材公司?
刘一弟:不用了。
网易财经:内部就可以直接通过医务室?
刘一弟:医务室直接开药,厂里就运过来了。反正看病就到医务室去,医务室也从其他的药店里面拿药。
网易财经:更不需要知道卖多少钱了?
刘一弟:我们吃药从来不问钱。
网易财经:现在问吗?
刘一弟:现在肯定要问了,现在是医保。尤其有些药是没进医保的,进医保的药就用了,不进医保的药要自己掏钱。现在不进医保的药都是比较贵的药,普通老百姓都不用的。
网易财经:新医改就是国家出来的基本药物目录,进了目录的可能比较低,在目录之外的就比较高。像你这样不问价格就吃药的时间延续了应该十多年吧?
刘一弟:那个时候年轻,身体又好,几乎没得过什么病,所以一般不是很关注这个价格问题。只是我们家人都有工作的,所以都不关注这个价格问题。后来我开始进入了销售这一块,所以对这些就相对关注了一下。不过那个时候已经取消公费医疗了。
网易财经:你刚才说周经理他外公也在这里工作?
刘一弟:对,他是老药工。
网易财经:老药工是什么概念?就是解放以后在这儿工作还是解放前就在这儿工作?
刘一弟:解放前也是学徒出身的,在药店里面做生意的,做学徒。然后出师以后就办公,那个时候我们称为先生。
网易财经:像这个老人会不会讲一些以前的故事?
刘一弟:讲。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参加工作,厂里面全是老药工。年轻人很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招工,那个时候文化革命,一路过来的。
老药工功底深厚
网易财经:那时的老药工怎么教你们的?
刘一弟:就是师傅带徒弟。
网易财经:手把手?
刘一弟:是的。一样一样东西学,一样一样药来认。所有的药你都要认得,原料要认得。
网易财经:原料是不是有几百种?
刘一弟:有。500-600种。
网易财经:花多长时间学?
刘一弟:每天都跟它打交道。不仅仅要认得这个药,还要知道它的性能,食其五味。药店出来的这些老药工,比其他企业的工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都有一点文化,都多少有一点文化。为什么呢?因为他学徒的时候,没事的时候要练字,都得练毛笔字。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开玩笑,搞运动,写大字报,我们厂里的大字报长期都是他们写,写得相当好。为什么呢?药店里面必须要认得医生写的处方,我们叫做药单子。有的医生写字龙飞凤舞,草书,你都看不出来是什么字?那就麻烦了。所以必须得认得,认得就要练,自己要会写,所以他们没事的时候就是练字,写字。
网易财经:你们呢?
刘一弟: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这些东西了。
网易财经:那些老药工没事的时候还是要练一练?
刘一弟:他们倒是不见得会练,但是这个东西,字是自己的童子功,很小的时候已经会了。都有文化。每一个处方,比如说六味地黄丸的这六味药,都有一个歌诀,每一个处方都有一个歌诀,这些在脑子里面都得背。
网易财经:那时候要求你们背吗?
刘一弟:我们肯定没背,后来我又出去上了几年学,就重新学习这些东西。事实上也就是和老药工学的差不多,但是学得比他们更广泛一些。那个时候周经理的外公,他能给人看病,给人开处方,而且还挺不错,厂里面有很多妇女,有病了,就找他。他就给人把脉,很多这样的人。
网易财经:当初要求每个学徒都要求把自己练成中医那种境界?
刘一弟:事实上我们有几个比较著名的老中医,有一个去世了,就是搞这个处方的,叫做李充普(音),他就是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以前是副院长。他以前是一个开药店的。事实上,医生好多都是搞药出生的。他对药非常的熟悉,非常理解。每一味药材,原药材的根茎叶他都必须通过一个加工,中药叫做炮制。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怎么样把这个药加工?怎么做?怎么用辅料把这个药进行一个加工,然后才能作为处方使用。比方说药店里面抓药,或者制成各式各样的成药,都要用炮制以后的药物用。(陈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