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初,在广东省饶平县有一名医姓刘名论,人称“论生”,开了两间铺,行医卖药,名号“百寿春”。刘论先生膝下有两子,其大儿子时任饶平县府所在地三饶镇(与上饶镇紧邻)学校校长;二儿子姓刘名岳,人称“岳生”,生于一八九三年,死于一九七六年,岳生从小在“百寿春”药房打理药材,苦研中医中药,成为当地一代名医。广东省粤东地区气候潮湿闷热,人们很容易患湿热形疾病,症状:口干舌燥、咽痛发热、周身骨痛等,特别在酷署季节,痧署频发,人们倍受煎熬。乡亲们很需要医治,但社会动乱,人们衣食难保,请大夫看病花费太高,患病的人们往往请不起大夫,只能忍受痛苦。当时二十五岁左右的岳生深深同情人民的痛苦,他根据当地瘴气湿热的气候特征,经过多年的探索,利用自己精湛的中医知识,配制出一种中草药汤剂,这种汤剂用大吊锅熬制出来,量大价宜,对清热解毒、祛湿解署效果特别好,并且口感独特,“入口微苦,稍后甘”,一般人一年四季可常饮,且又起预防疾病作用,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当时这样一人一碗的汤剂成为“百寿春”老字号中药铺门前的特有景象。随着岳生的药汤越来越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有人身体稍有不适便来饮一大碗,由于这种汤剂的药材配料多以凉性草药为主,后又叫“凉茶”。
当地有一些略懂中医理论的大夫也开始钻究岳生的“凉茶”,也纷纷效仿煲制凉茶,由于配方不当,疗效往往不太理想,且五花八门的凉茶让老百姓不知所择,而岳生的凉茶却久经考验,深得老百姓的认可。一九三五年,岳生的凉茶已在当地有十七八年的历史了,为了树立自己的口碑,岳生给自己的凉茶取名“金葫芦”,并制作一个大铜葫芦作为标志,(注:铜葫芦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年代国家大炼钢铁时被收缴熔炼,现尚存有“百寿春”遗址、药架、厘称、中药舂、炼药船等)。当地人见到大铜葫芦时,就用一句常语“不知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来比喻岳生的配方与其它凉茶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