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正在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无论从现实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尤其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客观上已成为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促发展的治本之计。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的都是短缺经济时代的生产优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发展理念,启动经济运行的手段主要是投资,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在发展不足、供应短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情况下,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需求萎缩的背景下,应当确立消费启动优于投资启动的经济发展战略,促使消费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启动机制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导机制。消费不仅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与生产性需求相比,消费性需求才是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最终需求。消费增长可直接扩大消费性需求,从而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进而引发并扩大生产性资料的需求与增长,带动投资相应增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良性可持续的。因此,我国需要改变对投资与出口过度依赖的经济发展战略,真正在发展理念上确立消费优于投资、出口的战略取向,并落实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
建议:
1.以增加居民收入和增进居民生活安全感为基本手段启动消费。
消费启动的主体是城乡居民,并通常以个人收入为杠杆,要实现消费启动来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同时以增加居民收入和增进居民生活安全感为基本手段。一方面,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应当成为促进国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主要方面。为此,应当努力增加就业,调整初次分配的格局。同时,增加针对城乡居民的公共投入,包括补贴农民与低收入群体,通过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设施的提供,切实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应当加快建立并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给城乡居民以稳定的安全预期,这对于促进消费将是长期有效的因素,当前尤其应当加快推进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真正免除城乡居民的生存危机、疾病恐惧与养老后顾之忧。应将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从近年的12%提高到15%以上,同时带动社会投入。这不仅会极大地刺激国内消费,而且将使民生得到极大改善,最终必定取得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双重效果。
2.努力开拓农村工业消费品市场。
当前,八亿农村居民对工业消费品的巨大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在城镇居民积极储蓄并以购置住房和汽车为重要消费取向的情况下,国家应当花大力气开拓农村工业消费品市场。通过补贴种养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向非农领域,以及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增进农民收入,通过农资价格补贴、提供教育培训福利、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等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按照科学规划有组织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如改变过分分散的居住方式,在尊重农民意愿的条件下适当集中建设等等。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同时促使农民生活质量迈上新的台阶。用鼓励农民消费来弥补由于城镇居民对工业消费品需求不旺而造成的断档,是增加国内消费需求、扭转需求不旺的必由之路。
3.大力培育消费热点。
当前许多有消费能力者缺乏消费欲望,因此,必须大力培育消费热点。
一是多管齐下,大力激活住宅消费。众多需求者对住宅消费正处于持币观望状态,这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应当尽快改变。一方面,通过增加公共房屋的供应,让居民的居住预期明晰化,同时促使商品房市场的价格恢复到合理区间。当居民的居住预期明晰化后,不能从公共房屋体制中获得住宅者便会理性地选择购置商品房。另一方面,出台更加有效的住宅信贷政策,可以建立住宅合作社、住宅银行等来发展住宅金融与信贷业务,同时还应当创造条件降低建房成本,促进已建房屋降价。
二是恢复“五一”长假,实行强制带薪休假,强力刺激旅游消费。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宾馆、饮食服务、旅游文化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层级与幸福指数,值得下大气力发展。建议恢复“五一”长假,同时强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让更多的人有时间外出旅游;同时禁止公款旅游。
三是切实推进公车改革,发展私人汽车消费。大规模的公车消费不仅影响干群关系、滋生腐败,而且也抑制了私人汽车消费。当前正是推进公车改革的良好时机。应从反腐倡廉、刺激消费的角度出台公车改革方案,规定除各国家机关保留数量有限的公车外,原则上均将公车私人化。同时,完善汽车消费信贷与服务市场,完全取消各种路障、收费等,用便捷的金融服务、维修服务和畅通的道路,使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提高民生质量的重要方面。
四是积极有序引导,使文化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一头牵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一头连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音像业、出版业、网络文化业等文化细分行业,都值得国家投入。应通过国家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品供给新格局和传播快、覆盖广、容量大的文化产品流通新网络。努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改变文化产品进出口不平衡的局面,并力争对现有出口贸易结构做出有益调整。大力发展文化组织,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迅速促进文化产业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