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建议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从七个方面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部署,其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和推动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到2008年为止,实现了连续五年的增产增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受世界经济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放缓的趋势,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从长远来看,耕地与淡水资源稀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产业化水平较低、种粮比较效益持续走低等因素,也是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种种不利因素。因此,如何进一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我们认为,国家在实施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相关政策时,应当统筹考虑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政策的兼容性,确保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在增加粮食种植的同时,能获得稳定合理的收益,这样才能最终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与安全。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努力提高产粮区经济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不吃亏”。
首先要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受粮食消费承受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制约,我国粮价短期内还不可能大幅度提高。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无疑是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国家应当根据农民种粮收益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最低收购价水平,使最低收购价始终高于粮食成本,并不断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机制,确保农民种粮的最后防线。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和质量监控,建立健全农资淡季储备制度,特别是在农资质量方面要把好关,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要建立健全农资补贴机制,逐步探索农资补贴的新方式,将把对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为与农资市场变化相挂钩,对农民实行化肥、农药、农机使用等的直接补贴方式。
二、努力提高地方各级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干部绩效考核应与产粮挂钩,平衡区域经济收入差距。
现在的粮食主产区,不仅农民收入低,干部收入和财政收入相应也低。如果仅仅以GDP和财政收入的高低来衡量政府和干部的工作成绩,非常不利于调动这些地区的干部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建议粮食主产区的干部绩效考核与产粮挂钩,采用与其他地区干部不一样的指标。
与此同时,国家应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困难问题,平衡粮食主产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还可以考虑在提升和补贴市场粮食价格的同时,从市场销售粮食中提取一定比例费用,作为当地政府的工作经费,以调动基层政府推进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三、加大对粮农补贴的力度,改变粮食直补方式。
为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精神,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增加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规模,扩大中央财政补助比重,提高主产区粮食直补标准。要根据国家财力增长的情况建立粮食补贴稳定增长的机制,对粮农的补贴要随国家财力的增长而相应增长,逐步加大补贴的力度,增加粮农的收入。
另外,目前国家实行的粮食补贴政策是一种“普惠式”补贴,这种“补进不补出”的办法存在很大的制度漏洞,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少“骗补”的低产田。因此,应该改变粮食直补的方式,对农民的直接粮食补贴实行“产补”挂钩的模式,由单纯根据种粮面积补贴,改为依照种粮面积和向国家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补贴方式,使粮食补贴向粮食主产区、种粮大户、种粮能手倾斜。也可以考虑以单位面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收入差额为标准,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让农民从比较效益上看,种植粮食的收益并不低,甚至会更好,从而提高种粮的积极性。
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推行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机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是造成粮食产量低、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升耕地质量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国家要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培肥地力,增加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能力的基本保障,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建议国家推行基本农田保护奖励机制,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保护面积比较大、粮食生产总量比较高的地区进行奖励。一是在财政转移支付和支农资金分配安排方面,都要加大向基本农田保护较好地区倾斜的力度。二是在土地证书注明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对基本农田实行比一般耕地更高的经济补贴,激发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粮食高产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在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的前提下,粮食增产主要靠提高单产来解决,而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科技创新。为此,国家应重点加快粮食高产适用技术,特别是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的高产技术研究和开发,在提高粮食单位产量技术上继续有所突破,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强大宗粮食作物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工程建设、生物和基因工程研发,优先支持粮食主产区推广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整合优化全国农业科技资源,为构筑我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供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