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证券独家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网易证券频道)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网易财经主持人张伟:今天我们继续推出大型策划——《寻找中国的巴菲特》活动,与私募基金经理一起聊价值投资,我们邀请到了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但斌先生。但斌先生强调复制巴菲特的投资思路,是价值投资的忠实信徒。他选股票只挑选“王冠上的珍珠一样”的企业。
把自己当成企业的经营者 价值投资贵在坚持
网易财经:你是如何理解价值投资的?
嘉宾:价值投资本身是很简单的,比如这个东西值1美元,我40美分买了,然后它每年以固定的比例增长,比如以20—30%的速度增长几十年,我买了它就胜出了。所以,价值投资是非常简单的,但能够把这样一件事情用一生来做是非常困难的。这中间有两个逻辑,比如一般的股票投资者看到,现在股票市场非常火爆,入市后就想1块钱买10块钱卖,或者10块钱买50块钱卖,99%的人是追求这种逻辑。
但是我们理解的价值投资是,比如一个人经营一个企业,从小经营到非常大,别人溢价很高来买,他也不愿意卖,他认为还有更好的未来。作为一个长期的价值投资者,我们说巴非特投资,企业开始不好的时候,你要跟它在一起,当它还有更好未来的时候也要在一起,不能说把这个企业经营到一定程度就卖掉,如果你用一个转卖的心里就很难去坚持了。
如果你抱着投机的心理,1块钱买5块钱卖,4块钱买10块钱卖,也没有错。但是从经营企业的角度来说,这种心态就很难经营一个好企业了。所以从经营企业的角度出发来投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投资,真正像巴非特的投资应该是从企业出发,经营出发,只要这个企业有上升潜力,有长期竞争力,就一直持有它,而不会因为这个股票高估了很多就选择把它卖掉,这就是价值投资。
投资除了科学还有艺术的成分
网易财经:如果这个企业未来10年、20年都会有30%的成长,但用现金流折现只值50块钱,但是疯狂的投资者把它炒高到七八十块钱,您觉得还有必要继续持有吗?
嘉宾:这中间有一个问题,你很难判断出这个企业真正的变化,会变化到什么程度。比如我从美国回来,感觉给中国20年的时间发展,中国真的会很了不起,你如果认为20年以后的中国会很了不起,在这20年当中你要选择哪些企业能走完这20年?这20年当中这些企业真正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有时要靠我们自身的判断,客观的找数据是看不到的,比如行业的演变、产业的集中度,集中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是无法获知的。
比如房地产企业,你知道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企业集中度会达到多少?是按照世界普遍的规律?香港的规律?还是其他的规律?不知道。所以投资除了科学还有艺术的成分在里面,有些东西确实是很难说的。但是这些难说的东西,如果你有一个明确的判断,这个判断是需要你用岁月来坚持之后才能证明当初的判断是否正确的。
未来20年看好地产、银行、保险、消费品行业
网易财经:你们又是如何从这么多公司里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
嘉宾:我们研究过去50年、30年、20年、10年中,美国行业的成长规律,可以看到过去50年当中,走的比较好的像飞利浦.莫里斯,过去50年的平均回报是19.8%,50年以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如果投资100万美元,50年后就是83亿美元了。我们看到这个案例当中主要是出现是消费品行业,在过去50年当中很多消费品的行业长期来看是胜出的,你就可以假设中国的消费品行业有没有胜出的概念?比如在未来的20年当中,如果有,你就有机会了,还有石油采掘这些行业有没有机会,我们看到最近这20年当中,银行、金融服务、保险还有一些高科技的行业,包括房地产公司、医疗、教育这样一些企业在美国这几年胜出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在中国未来20年当中,房地产找一些企业,银行找一些企业,保险公司找一些企业,消费品找一些企业,金融服务找一些企业,我想你胜出的概率应该是非常大的。
财富增值的最大奥秘是长期持有
网易财经:但是每个行业所涉及到的企业太多了,你选择企业的标准是什么?
嘉宾:巴非特的书很多,标准很简单,但问题是你能不能坚持,比如这个行业壁垒,轻资产的企业、现金流比较好的企业、净资产回报率要高。我觉得这个规则本身是很简单的,一般的人如果喜欢研究,这个规则非常简单,但是能够身体力行是非常难的你拿到一个企业能够持有20—30年是非常困难的。
我的理解是,真正要让一笔财富有很大的增长,必须要持续它足够长的时间,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财富很难有大的增长。比如,一般人买房子会过一个安定、稳定、富裕的生活?买房子时会精心挑选它,地段等因素,有人买房子还要晚上去那个房子的地方看一看,很慎重,他选择了之后轻易不会卖掉这个房子,无论房地产景气还是低迷都不会卖;做股票就不一样了,比如茅台,总经理一出事,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你对投资规律不是很了解,就会很担心、很害怕,你一担心就会把股票卖掉。但是房价跌了你害怕也没有用,因为很难交易,好的时候不愿意卖,坏的时候卖不出去,所以通常房子的交易成本很高。从这个角度理解,真正的想让一笔财富有大的增长,必须要持有一个资产足够长的时间。
包括我们很多客户,我们基本上的合作伙伴都是经营一个企业长达10—1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投资股票在我看来和经营企业没有区别,你持有一份资产没有10—15年的时间怎么能赚到大的财富?这是一个逻辑。比如万科,真正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持有万科,像一个企业家经营企业一样,你买万科后持有15年、20年。这就是一个长期财富增长的逻辑,也就是价值投资的逻辑。
股市不可能持续的疯涨
网易财经:今年上半年股市很疯狂,很多人随便买一个都能翻倍,投资者能不能先做短线享受翻倍的乐趣,之后再来尝试价值投资。
嘉宾:无数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我认为这是人的心理感觉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天生就去跑100米短跑,他练的肌肉的类型就是100米,我没听说练100米的人跑马拉松会很好,他的天性就一定会让他跑百米。但投资是一个马拉松比赛,不是这几年行情好就投资,在过去的5年当中,实际上是一大熊市,很多人亏的剩10%,甚至只剩零头的比比皆是,如果你只看到两年的话,先短线。但这一定不是常态的,因为在所有的股票历史当中,一年涨126%的情况全球都没有,只有中国出现了。这种游戏规则是不可能长久的,中国的股市不可能这样疯涨,你怎么知道明天不会来个大调整?谁都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什么时候做短线,什么时候做长线,全世界的钱都来了。牛市的时候我跑的很快,熊市也不输,这样的人很难找。我绝对做不到。
网易财经:现在这个行情,觉得自己是股神的人特别多。
嘉宾:这也是正常的,这也是人进步的所在,从内心来讲每个人都很自我,也就是这样的东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如何客观的评价自己,这也是真正想做事业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心态做事业也很难做的很出色。
价值投资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
网易财经:现在入市的散户,新股民越来越多,很多人做股票很浮躁,投机心态很重,如果给他们灌输这种价值投资,长期持有一种股票,要怎么说?
嘉宾:这种事情不用去说,哪怕巴非特来,在深圳大剧院召开一个大会,比如一万个人去听,过了一年、半年99%的人该怎么做还会怎么做。要想做这样事情的人本身要有很高的悟性,要有人生阅历,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而且一般的老百姓想做也很难。而且财富的涌动的方向就是让少数人有很大的盈利,而这些很大的盈利少数人的办法一定和多数人的办法不一样,如果都一样,行业利润一定是平均的,为什么在资本市场都想赚钱的行业当中,有少数人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一些人,就因为他们采取的办法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运用的办法,而它又是常识,这是最可怕的,如果是常识的东西很多人又不愿意坚持,把错误的东西当成常识,这就把按照合理的逻辑选择交易方式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个市场真正对价值投资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运用财富的机会。
网易财经:你又是如何带领你的客户做这种少数人的投资?
嘉宾:不是带领,是与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进行财富管理。我们公司的绝大多数客户都是企业家,我们的定位也是针对这些企业家来服务的。这些企业家一般在某一个行业当中都经历了15年左右运作企业的经验。比如我们买的宝姿就邀请了我们一个客户,他经营服装行业已经有十几年了,他的企业在这个行业当中是以50%以上的成长,我们邀请他一起去宝姿调研,他给我们的意见是宝姿这个企业非常好,但是太保守,对投资来说,很好的企业又很保守这是最好的投资对象,我们就买了。
这些企业家在某一个行业上的专业意见对我们投资决策影响很大,比如我们做房地产的有4、5个客户,我们投资房地产时这类客户对我们的专业支持也是非常大的。在给这些企业家打理财富的同时,这些企业家也会从不同角度上、不同方面在专业知识上给我们帮助,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我们公司是一个很开放的公司,我们的持仓跟投资者是分享的,他们能给我们提供专业的意见。你把组合公开了,这些企业家会不会拿一个小资,在外面拿一个大资,这样的情况很少,你要相信中国的商业文明、社会文明也在进步。我们说中国能不能出巴非特这样的人?除非是真正的商业文明,法律、道德、制度、体系很完善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样的人。
不能苛求巴非特的收益每年都是第一
网易财经:价值投资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在实践和坚持上,比如今年上半年股市,一些很好的公司表现落后与其他股票,如果你们持有这些蓝筹股,如何说服你们的客户?又怎么让客户相信三到五年后会怎么样?
嘉宾:非常庆幸,我们公司不是在牛市做业务,我们是在熊市。在过去的几年熊市我们取得了很稳定的回报,牛市来了,能不能跑过“短线高手”?马拉松选手遇到百米冲刺的时候,跑这一百米能不能跑过它,我想肯定跑不过。为什么?巴非特20、30年的事业当中,每年比巴非特业绩做的出色的很多,但是几十年下来就非常不一样了。不能说每年都让巴非特跑第一,这是不可能的,每年都有短跑选手超过他,类似于一个人跑马拉松,每100米都有人比赛跑不过别人,但是首先是要跑完全程。现在很多人不会想这些,一般的做股票的想法就是几年内赚钱,很少用财富管理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