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影后”,24岁的祝希娟成为亿万中国人关注的焦点。
这一年,《大众电影》举办了以“百花奖”命名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电影评奖活动,评选1960至1961年摄制的优秀影片。因为扮演《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祝希娟被“影迷们”(当时叫群众)票选为“最佳女演员”,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影后”,那一届的影帝是是崔嵬(《红旗谱》中饰朱老忠)。
由于刚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经济还比较困难,主办方连铜都舍不得耗费,获奖者们只得到了一个纪念奖牌,外加出席颁奖会的文艺界领导的墨宝。祝希娟的墨宝来自郭沫若:“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与现在比,在1962年当“影后”,没有什么物质奖励,也没有企业找上门拍广告、送赞助之类,但政治地位却要高得多。在当年5月22日“百花奖”的颁奖典礼上,不但郭沫若、周扬、夏衍、陈荒煤、蔡楚生、田方等文化界领导尽数到场,连周恩来,陈毅也来了,其规格之高,远超今日。

就在这一年,祝希娟还成为周恩来总理亲自挑选的“22大明星”中最年轻的一位。祝希娟与其他21位神采奕奕的优秀男女电影演员的大幅黑白照片被悬挂在各大电影院进门处的大厅里,与影迷们近距离接触,而在此之前,同样的位置,悬挂的是苏联的“22大明星”。从此“22大明星”这个称呼开始流传,并被记入历史。对于今天很多四五十岁的中老年观众来说,“22大明星”往往意味着流金岁月,已逝青春。
无论是在22大明星中比较,还是从今天的角度看,祝希娟长得都说不上特别美丽,但正是这个不美丽,成全了她在《红色娘子女》中的辉煌。据《红色娘子女》的导演谢晋在生前回忆,为了寻找心中的“吴琼花”,他曾经找遍了整个上影都没发现适合的演员,无奈之际,谢晋考虑到可以从在校学生当中“挖”演员。于是,他前往剧场观看上海戏剧学院演出的现代话剧《在和平的日子里》,祝希娟也参加了这部戏的演出。在演出前,谢晋来到后台的排练厅,有意想看看能否碰上合适的演员。结果,谢晋发现了正与人进行辩论的祝希娟,立刻被她那双火辣辣的大眼睛与强悍气质打动,就是她了!
选定以后,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谢导,你找的那个女演员不是很漂亮嘛”!争议中,大家请领导夏衍前来拍板,夏衍反复看了几遍,说:“谢晋,这演员哪来的?很好,我们不是选那种漂亮演员”。于是,祝希娟被最后确定为《红色娘子女》的女一号。《红色娘子军》不但捧红了祝希娟,也从此把谢晋带上了名导演之路。
尽管祝希娟的成名很有些“时势造英雄”,但这并不表明她的演技有什么问题。1938年出生的祝希娟在上初中时就在赵丹导演的影片《为孩子们祝福》中跑过龙套,并从此迷上了表演事业,195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属于正经的科班出身。
在《红色娘子军》这样一个最典型的革命影片中,祝希娟还曾经表演过一出爱情戏,剧中,吴琼花在革命过程里没能把握住自己,爱上了党代表,并且雷了他一眼,眼神九曲十八弯。但最后,由于当时正在提倡“抵制人性论”,这段戏并没有通过审查,被迫剪掉了,只有琼花望向洪长青的那一眼侥幸存活了下来。在以后的许多年里,祝希娟和谢晋都对被剪掉的戏耿耿于怀。黄宗英后来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说:“再怎么剪,爱情的眼神是剪不掉的。”这眼神,除了是人性的表达之外,当然也是祝希娟演技的证明。凭一部电影红遍九洲,这是祝希娟的幸运,更是时代的特色。
《红色娘子军》的拍摄与放映可谓生逢其时,它赶上了中国大跃进与“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短暂复苏。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文化部,同时在北京的新侨饭店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以总结“大跃进”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改进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方法,并讨论文艺工作和电影创作的有关条例,这就是在中国文艺界和电影界有名的“新侨会议”。这段时间,中国的文艺形势一直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电影界拍出了《暴风骤雨》、《林海雪原》、《小兵张嘎》、《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许多脍炙人口的重要作品。然而,1964年文艺界开展的文艺整风运动,使形势急转直下。这一时期的创作繁荣立时变得“虎头蛇尾”,成了史学家常说的“十七年”的最后“半个高潮”。在1964年的文艺整风运动中,“百花奖”评选也被迫停止,直到文革以后的1980年才得以恢复。
在这半个高潮中,与祝希娟一样只主演一部影片便获得中国演员最无上的荣耀的还有《青春之歌》的谢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金迪,他们都名列“22大明星”。
《红色娘子军》之后到文革前,祝希娟又参与拍摄了《燎原》、《青山恋》两部电影。文革中,祝希娟拍摄了《无影灯下颂银针》,扮演女主角李志华,演绎了一个在党支部领导下,勇于与旧医学权威斗争的青年麻醉医生。此后,祝希娟很少再担任电影女主角。
1983年,沿海经济特区的“试验田”深圳,开始了规模庞大的开发热潮。特区政府除了广东地区外,还在京津沪广招贤才,已经45岁的祝希娟赶赴深圳,被任命为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务,参与筹建工作,当时的深圳电视台不过是“农田边上扎起两排铁皮房子”。祝希娟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而且又一次成功了。
1998年,祝希娟从深圳退休,移居美国,并创办“美国琼花影视艺术公司”。 (文/网易女人特约撰稿 信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