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hn Galliano,一位如有神佑的时尚幻术师,傲然挑拨着魅惑的琴弦,一次又一次让与其对接的灵魂沦陷彻底。他很桀骜,对温文尔雅的惺惺作态不屑一顾,于是他专注于用异想开拓潮流的疆域;他很血性,对奢贵俗艳的华而不实不以为然,于是他热衷于用历史的沉厚丰富时装的内涵;他很张扬,对低调平淡无法适从,于是他果敢地用天才的技艺震撼视觉的巅峰。
生于西班牙的优等生
John Galliano,1960年出生于西班牙直布罗陀,父亲是英国和意大利的后裔,母亲为西班牙人,内敛的严谨与豪放的热情结合的血统,或许正是造就他惊艳四座的才思的源本。几年后,他随父母移居到英国。
1980年他进入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尝试了绘画和建筑学习,最终选择了时装设计。看他现在那些狂放不羁的造型,大胆激情的作品,也许你会以为他仅仅是个天才,甚至会是混混那样的学生,可实际上,圣马丁时期的Galliano,绝对是一个刻苦的学生。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图书馆、工作室,钻研造型、考究裁剪、学习历史……还在伦敦大裁缝师Tommy Nutter手下当学徒、在国家剧院做服装小工、在校园社交中心Soho Club练习摆pose、说笑话、混party、做一个社交明星…… 毕业的时候,他是处女秀震惊四座的标准优等毕业生。
1984年,John Galliano从中央圣马丁毕业后,发表的第一场个人秀,名字叫做“Afghanistan repudiates Western ideals”(阿富汗人拒绝西方观念)。1987年,毕业仅三年的他又获得不列颠全年最佳设计师奖。
1980年代 大受好评却卖不出一件衣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于John Galliano来说是成长也是痛苦的年代:无数人欣赏和喜欢他的设计,他的毕业设计被当时著名的美国黑人歌星Diana Ross看中。都说“同行相轻”,但老牌英国设计师Joan Burnstein、著名法国设计师Joseph纷纷对他的作品倾心不已……可是,无论收到多少鲜花,他的衣服就是卖不出去。失落彷徨的Galliano,一度靠酒精、享乐、夜生活麻痹失意,排遣痛苦……但像所有才华横溢的人:内心深处,他难以放弃对自己才华的厚望。1990年,他离开伦敦,前往巴黎。经过几年依然困顿、几近破产的生活。
1990年代 掌舵Givenchy
他终于遇见了传说中的伯乐。幸好,他还没有像姜太公遇见周文王时那么老。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John Galliano是LVMH集团大波士Bernard Arnault的小舅子:1995年,Arnault让这个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西班牙人、在英国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混小子,掌舵法式优雅时装老牌Givenchy,不顾法国媒体的哗然:他们认为这是法国文化向英国文化投降示弱的标志。两季之后,Galliano的圣马丁校友,另一个英国小子Alexander McQueen取代John Galliano,入主Givenchy,当然,Galliano没有被赶走,还有更大的挑战和荣誉等待着他。
1997年--2007年 John Galliano的Dior十年
Bernard Arnault把LVMH集团皇冠上的明珠:Christian Dior这个品牌的设计大权——或者说一切大权——交到了他的手上,其时John Galliano三十六岁。
多年来,Bernard Arnault对John Galliano的偏爱,起初是一种不正常,后来成为天经地义,起初叫人侧目,后来令人沉默。
入主Christian Dior第一年,适逢这面法国时装的大旗50周年寿诞,同时也是迪奥大师名垂青史的“New Look”面世50周年。于是,Christian Dior 1997年春夏季collection,成了Galliano的第一场个人大秀。他躬逢其胜,压力巨大,全法国人都瞪着眼睛等着挑刺儿。John Galliano用绝对西班牙的方式,将“致敬”与“革命”两个巨大的矛盾主题,以一种不可思议——或者说,没有人料到的、近乎于疯狂的手法,隆重上演。他运用经典的Tulip郁金香造型,向品牌创始人Christina Dior表达敬意。他妖娆不可方物的美人鱼长礼服、华丽中国风味的披肩、巨大夺目的马塞族颈链,成就了签名“John Galliano”的“New New Look”新新风貌。他的亮相,也许带来了哗然,却更多是掌声。
这个世界上,也许讨厌他的人很多——却幸好还有更多的人,对他喜欢得发狂。Madonna爱上了他,Nicole Kidman爱上了他——很快,更多女人爱上了他——他的华服:她们身着Christina Dior绝对华丽、绝对煽情的妖艳霓裳,出没奥斯卡、戛纳影展、摩纳哥的年度慈善盛事“玫瑰晚宴”、巴黎Crillon客丽容酒店的Debutante Ball初入社交界名媛舞会……
又是一句俗话,叫做“老树发新枝”:John Galliano让在迪奥先生离世、Yves Saint Laurent离开之后,虽然依旧高贵、却多多少少有些寂寞的法国国宝牌子Christina Dior,重新成为时装界风头最劲的公主。
Christina Dior为LVMH集团赚大钱了么?在这一点上,John Galliano可比不上Marc Jacobs:尽管二者都有“Fashion Darling”的昵称,却似乎Marc Jacobs化人缘为财富的能力更胜一筹:他掌舵的Louis Vuitton,为每年LVMH集团的财务报表,贡献三分之二以上的盈利。
可是John Galliano在LVMH享受的风光待遇,却似在Marc Jacobs之上。应该说,时装界最早把设计师名字冠在超级老牌之前的,便是这两家:John Galliano for Christian Dior,Tom Ford for Gucci。须知:直到今天,时装大帝Karl Lagerfeld虽然时尚势力无人可及,还是没敢将自己大名堂而皇之冠在品牌之前,Chanel仍然是干干净净的Chanel。
并且,每年Christina Dior的大秀,堪称时装界最烧钱的典范。舞台声光,音乐会场,无不所用其极。真个儿把秀场变成了剧场,走秀变成了大戏——2003年,因为来了一趟中国,John Galliano的东方激情被点燃了,他把他在中国结识的“少林神武功团”和“海南宝平杂技团”的演员,请到了巴黎的T台上。以至于中国的时尚评论人这样说到:巴黎十六区的赛马场(Christina Dior当季秀场所在地),飘荡着一股潘家园的味道……
当然,如今只要视力在0.1以上的人士,都看清了Bernard Arnault放手让John Galliano花钱、表演、出风头,是这位银行家出身的时尚集团大老板深谙市场营销之道的选择。配合John Galliano华丽、张扬、奔放的艺术范儿,看起来Bernard Arnault是对时装艺术的大力的扶持,是当代时装界的伯乐,是挽救法国高级时装、乃至世界高级时装、把时装马车重新拉回到Belle Epoque美好年代……因为Bernard Arnault明白一件事:最好的广告,看上去一定不像广告。
所以,别以为Bernard Arnault真的是时装艺术的FANS。他放纵John Galliano无限制地花钱,是因为知道:一个Galliano,再怎么花也有限——但对其他设计师,他可就没那么慈祥了:赶走Alexander McQueen、冷落Michael Kors、出售Christian Lacroix、然后再赶走Hedi Slimane……
所有老板,在表明花钱态度时,说的都是同一句话:钱要花在刀刃上。至于刀刃在哪里——难道你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