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超声医学科科普课堂 “科筑大屯”声动健康——超声医学科普之旅 受2025年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基层科普项目资助】
“医生,听说要在脖子上扎针取结节组织,会不会戳破血管?以后说话会不会受影响啊?” 诊室里,32岁的李女士攥着甲状腺超声报告,声音带着紧张。她体检发现甲状腺有个11毫米结节,医生建议做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明确性质,可一听到 “穿刺”,她就满是顾虑。其实,像李女士这样担心超声引导下穿刺安全的人很多。但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早已是精准微创的 “诊断小帮手”,是临床中安全性较高的有创诊疗方式之一。
一、超声 “导航”:精准避开风险
李女士怕穿刺伤血管,可超声引导下的操作,相当于给医生装了 “实时透视眼”。操作前,医生会用超声仔细查结节位置,看清周围血管、神经和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布,规划出 “安全路径”,精准到目标区域,不损伤重要结构。操作时,医生一边盯着超声屏幕,一边按照预定的方向使用穿刺针进针,能够清晰实时连贯的显示每一个操作下的针尖位置,皮肤只有个针眼大的创口。数据显示,规范操作下,超声引导甲状腺穿刺的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神经损伤)发生率不到0.5%。
二、安全场景:诊断的 “金标准”
身体各个位置出现结节是常见问题,很多人怕结节良恶性不明,又惧手术活检风险。这时超声引导穿刺就是优选:局部麻醉后,细针抽少量结节组织做病理,不用开刀,术后恢复快不影响正常生活。李女士术前如实告知医生自己在吃的抗凝血药,医生评估后让她提前7天停药。操作当天,她按要求仰头不动,医生按规划路径进针、取样,全程没明显痛感。术后按压10分钟,穿刺点连红肿都没有。
三、经验+规范降低风险
任何操作都存在一定风险,超声介入也不例外,可能出现的轻微并发症包括局部疼痛、少量出血或血肿,这些通常可自行缓解或通过简单处理恢复。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因患者个体差异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但医生会在操作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以及危险因素评估等,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超声也能够术后即刻进行评估,第一时间发现术后并发症如血肿、气胸等,也能够第一时间对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有经验的医生按规范来,再加上患者配合(如术前停药、术中不动),风险能降到最低。
结语
李女士穿刺后拿到病理报告:结节是良性的。她笑着说:“穿刺过了就知道没那么可怕,早知就不用瞎担心了!” 超声引导下介入穿刺,用微创和精准打破 “穿刺恐惧”,让诊断和治疗更安心。若你或家人遇到类似情况,多和医生沟通,就能从容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