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是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尤其是重症破伤风,治疗难度大、费用昂贵,病死率极高。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临床上对于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往往是给患者注射“破伤风针”(指的是在受伤以后,通过注射外源的破伤风抗毒素,或者免疫球蛋白来获得一过性保护性抗体来预防破伤风),这种低效且副作用大,几乎被淘汰的落后的预防办法。“破伤风针”一般只注射一针,对于过敏人群也会在长达两个半小时内分次注射完成。
自2009年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王传林就将培训医务工作者具有专业且规范的破伤风防治技术作为其工作核心。王传林说,我国破伤风疫苗指的一般是指儿童接种的组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或者白破疫苗,其中的“破”是指破伤风疫苗,然而这种疫苗并没有给成年人接种,“在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的国家都几乎不再使用被动免疫-TAT,而是采用主动免疫的方法,终身定期地接种疫苗。”
“破个口子,流点血,谁没有过?可又有多少人会因为破个口子去注射‘破伤风针’呢?”王传林说,那些日常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伤口”却是致命般的存在,“破伤风在发达国家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几乎绝迹了,但在免疫规划项目执行不规范或者开展较晚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身为一名急诊外科医生,王传林认为,公众对破伤风的认知也需加深。工作中,他也时常见到破伤风患者,开放性骨折、含铁锈的伤口、伤口小而深的刺伤、盲管外伤、火器伤,甚至是牙龈出血、胸罩挂钩划伤等引起的破伤风,在临床上都有碰到过。
王传林介绍,人体受伤后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中和破伤风毒素来预防破伤风发病:被动免疫制剂(破伤风针)和主动免疫(疫苗)。被动免疫制剂是外源的抗体,虽然可以临时抵挡毒素一段时间,但是外源性抗体有较高的过敏风险。而且,被动免疫制剂在人体内提供保护作用的时间比较短,最多28天后即被人体代谢而失去保护作用,这种被动给以抗毒素的办法不能预防那些受伤后不就医的伤者。疫苗是主动免疫制剂,它可以使人体自身持续产生抗体而起到长久的保护作用,那样受伤后即使没有就医也可以得到保护。因此注射破伤风疫苗是医学上公认的预防破伤风最科学并且安全有效的办法。
2018年,王传林牵头组织全国各地专家共同完成了首版《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并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外伤后破伤风预防规范》。此后,王传林先后牵头制定了《外伤后破伤风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指南》和《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2019年版)》。2019年10月31日,国家卫健委将其发布并要求全国医疗机构遵照执行,规范和指南的发布为临床提供决策依据,确立了行业金标准。“正是由于国家认识到破伤风所带来危害的严重性以及扭转破伤风防治误区的急迫性,才能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出台上述规范及指南。”王传林如此说道。
据了解,自1989年以来,王传林教授一直坚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临床一线,不断对狂犬病、破伤风及其他各类动物致伤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先后组织专家制定多项诊疗规范,仅2019年至今牵头组织编制的动物致伤团体标准30项,填补了我国动物致伤领域无相关标准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