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六个现象单元
现象1:蔓生长
借助自然界植物枝茎生长的象征性隐喻,将青年一代艺术家的自我选择、自我认同、自我放逐的生存方式,比附为滋生、攀引、缠绕、蔓延的成长状态,具有多样、野生、杂乱、繁复、顽强的意味。
这一代人的成长经验和记忆,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混杂与速度。如果说,他们是在比父辈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长大成人、在不确定的经济与价值观的社会生活中体验人生,那么,年轻人面对的考验不得不以自己的选择加以面对,而不像50、60年代出生的、在稳定的计划经济与社会压抑中生存、在政治运动中被规定性地接受时代的裹挟与摆布,从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直接关注,或将问题意识表述为“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的痛苦,在有限的艺术空间中做着推进艺术的努力。当新一代已经有机会在一种普遍的、碎片化的个体命运中展开自身的选择时,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与过去不同的、多样化的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放逐的“蔓生长”方式,力在建构自我的自由世界。
特征:无中心、自由呈现、非宏大叙事、独立世界空间
现象2: 自媒体
这是新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手机、微博、ipad等新技术手段进行阅读、发布信息、传播图片、发表言论、交流咨询等,成为人人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媒体平台。
这种新技术造就了新一代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机会,而旧有的沟通、交流、观看被全面改变。他们在虚拟空间享受着“随心所欲”的实在感与释放感。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不断与各类异质群体展开互动,参与着、甚至左右事件的传播、演变以及影响着他人的生活。这个虚拟世界常常与现实混淆,使生活与思维更加“片断化”、“私人化”以及“去私人化”。
互联网提供的不仅是海量信息,使人目不暇接,更主要是对信息的应对和如何处理,否则让人陷入“意识被绑架”的状态。这种新的社会化媒体和社交方式带来了一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又反过来会影响独立的个体,它并未因此解放自己,使自己获得真正的独立性或者个体存在的荣耀。相反,自媒体的出现增加了他们的不安和困境,造成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焦虑症和迷失感。
特征:超现实、自由感、自我满足、虚拟真实性、心理症候迸发
现象3:微抵抗
微抵抗是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体现着含蓄的批判性、社会问题的揶揄以及一种不合作心态,折射着个体价值的自我确认。
中国作为新崛起的社会文化形态,正在对焦出新的规范和秩序,这种规范和秩序乃是建立在市场化与早期资本积累的基础上。个体生命的历史和存在被“物”流通着与消费着,这是一种个体生存实在经验的感知渠道。这种经验不需要对现实的反抗,而是和现实达成的一种辩证、对峙关系。他们的问题是选择,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他们从上代人的“社会叙事”过渡到更倾向于营造自己的话语空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里包含着某种“微抵抗”的批判意识,抑或嬉皮式地、无所谓式地对主流文化予以无视和消解。他们在作品中,力求一种创作或行为本身的自律,他们将自己调整到自由创作的位置上,达致纯粹的心态与表达,对不可言者示以自我的独立判断和审视,其鲜明的态度与立场已经映在作品与行为里。
特征:沉默、不冲突、隐喻、搞笑、反讽
现象4:宅空间
宅空间指在当代都市中的个体的悬隔状态,它自足于自我想象、自我完美,阻隔社会聚变下的心理震荡,在个性化的虚拟世界里存在与抉择。
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似乎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旨,不断衍生着碎片化感官体验,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与态势又呈现为多种价值取向,但最能让他们安然的也许是“宅空间”的状态。他们是青春生活的亲历者,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这一代人自己的青春体验。青春与消费主义、挥霍青春之间的关系向来密切。青春世界的想象与消费主义的双重力量,连同其生机勃勃与厌倦不堪是他们主要的内心冲突。这些阳光的、自我的、理想的、立志的、忧伤的、反叛的、放纵的、出轨的、穿越的青春体验,构成了他们作品主要的题材内容,并成为他们创作的出发点和选择。
他们大多遵从于一个自足的世界、通俗的情节模式;时尚的趣味充溢着优雅的品格,对传统与父辈经历的想象;充满着夸张的心事呓语和不知从何而来的迷茫气息,有时不动声色,却又惊心动魄。
特征:个性、自由、幻想、独立世界
现象5:浅生活
浅生活指生活的多样选择超出以往想象,青年一代在轻松、调侃、放松的姿态下在重新解构与建构着自我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意识。
当今中国社会以变动、流动、移动为特征的,人们不再凝聚在一个完全强制的规约中,“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青年一代必须要选择与适应变化,他们必须每天从生活的无穷变化中界定自己。
中国这个越来越多样并充满试验性的时代,不知所终地将把我们带向未知的现代化过程,使一切都变化的急速而又扑朔迷离。在一个仍在不断转型的时代里,事物是那样的复杂,许多边缘都是模糊的。对于刚踏入社会的部分年轻人,造就了他们漂浮的、缺乏节制的游离状态。他们的创作没有界定,不设终极,而是一种“浅生活”或“泛生活”的存在状态。这种自我抑制或自我放任的艺术转化,触及了一种情感上或者心理上的真实,给孤绝的情感报以自我尊重的回馈。也许,他们希望抓到的是在“不确定中”张望到不确定方式,而并非如以往几代艺术家那样,重视艺术与作品本身的“确定意义”。
特征:注重感官性、瞬间、平面、趣味性、戏仿
现象6:未知数
这是一个常见词语。在数学中对需要演算的有待确定的值,在日常生活中对说不准的事物,往往用此给予说明。作为在青年一代艺术中,对艺术语言具有实验性、突破力的创作,但又暂时难以归类的现象的一种指代,具有不确定的多种可能性和未来性的比附。
在当代社会,我们经常在询问:怎样的社会状态诱发了怎样的价值取向、又如何影响创作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一个淤积了内聚活力、欲望,甚至什么形态都可能发生的、极具实验性的社会机制里,我们相信这是凝聚个体艺术创造力的共有空间,但当我们检视了这些被提名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时,确实有一些“未知数”式的、难以归类的或在艺术语言上具有突破力的创作,使我们看到中国艺术在未来、为艺术提示新思维的某种端倪。它们不仅是与历史的曲折联系、对现实的敏感,也有对未来判断。也许在这些现象表层背后,潜隐着深层的时代文化强音。它们是未知的可能性,也是未来的不确定,但它们又具体地存在于今天。创造未知领域,绝对是高难挑战。未知数的存在,正是这个时代的魅力所在。
特征:不确定、难以言说、混杂、非艺术性
- 推荐
- 热点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