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26日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超过7亿的超高票房大开小制作校园青春电影的高收入之门,不久后,《中国合伙人》再次以5.39亿的票房成绩巩固怀旧牌的可持续发展性。一年后,同样是以旧日校园时光作题材的电影《同桌的妳》只用三天时间就破了一亿票房。怀旧青春小说《匆匆那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传出消息,已经进入到实质性选角、取景阶段。
温情、怀旧成为校园电影的主流关键词,为何逢拍校园电影必拍20年前的回忆?回避当下年轻人的校园生活,一味吃怀旧老底还能吃多久?观众、片方、院线,似乎心照不宣——怀旧有市场,还是因为现在需要从回忆当初获得力量。“怀旧”就像白日梦,没有人不愿意从自己的回忆里消费温暖的片刻,没有人主动揭穿夹缝中生存的观众所流露出的温情脉脉的脆弱。只有院线中有资深人士冷静地提出,是时候炒作一个“五四档”了。
《同桌的你》再次验证怀旧元素的观众缘。
片方:哪里有怀旧?校园生活十年未变
《同桌的妳》是源自高晓松1994年创作的民谣,烙有时代印记,不少80后观众因此甘愿掏腰包。在听到记者提问“为何着力表现20年前的校园生活,却忽略当今校园的年轻人真实生活”时,《同桌的妳》的宣传负责人、光线影业宣传总经理李海鹏说:“事实上如果你深入到校园里,会发现现在的学生仍然像我们当初一样生活着,校园是相对封闭的,学生们朴素的情感是十几年没有发生变化的。也许有什么不同,那也是现在的学生比我们那时候活得更明白、更清晰。”《同桌的妳》宣传方并不认可自己是在“包装”某种概念,“情感是共通的,校园里的人们仍然在这样谈着恋爱,听着差不多的歌曲。哪里有故意怀旧?并没有刻意取悦80后。”
《致青春》、《合伙人》、《同桌的妳》等电影均是由生于70、80年代的导演和制片人制作的,也有人认为这是自恋式的情怀反刍,“我们不想要跟《小时代》比较。不唯美,但是真实,这就是普通人的中学时光,普通人的同桌情谊。”李海鹏一再地强调,“同桌”所要表达的是中国式青春的共性,不虚构,不装洋。
《致青春》的票房大卖带热青春校园题材电影。
观众:怀念校园生活是消费刚需
不管是《致青春》、《中国合伙人》还是《同桌的妳》,恰迎合了80后的口味,但不是所有80后都买账。“梗太老,笑不出来。”女观众魏欢在看完《同桌的妳》后兴味索然地说。作为电影行业从业人员,魏欢需要接触大量的国产青春校园电影,她只给了《同桌的妳》5.5分,她认为,怀旧情结早晚会被消费殆尽,“别以为一个人赚了,跟风的就都能赚。”不过,同在电影制作发行公司多年的宣发人员姚志远则认为,“有什么观众就有什么电影,我们这一代的关键词就是‘奋斗’,在‘奋斗’夹缝中生存的人其实都非常怀念念书时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消费刚需。”他也从行业角度认为“跟风必有匪”,《致青春》带火的怀旧青春校园片浪潮一定有人赔。
占座、初恋、摸底考试、高考/中考,都是永恒不变的中国式校园元素,在经历了多部影片的重复使用之后,仍然畅销不衰,“说70、80后掌握资源,才拍出这么多怀旧电影,这显然有失公平。有人买才有人卖,对现实不安,对未来恐慌,才是观众对学生时代无比怀念的根本原因。”他分析道。
“接地气”的《青春派》口碑不错,但票房不佳。
院线:好卖就行,炒成五四档
相比起感性的观众,院线人士对怀旧情结的看法则较为单纯和直接:“靠近五四青年节了,从近些年这个时间前后上映的片子来看,完全可以炒作成为一个新的档期——五四档。”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线人士冷静地说:“《同桌的妳》远不如去年的《致青春》,但相对于投资也算是高回报率。至于《小时代》,根本就不是90后的校园电影,它是粉丝电影,非常明确,对这部片子,我们从一开始预估的就是粉丝群买单,跟80后、90后没啥关系。”中国的校园电影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喜悦的九十年代、小鹿乱撞的开始、惨淡收场的分离,但“没有人敢真的面对为什么,没有人探讨残酷青春,提到毕业和找工作也是泛泛一提,不能深究,深究的影片不如这样的有市场。”这位业内人士说:“大家都是消费自我,观众高兴片子就好卖,好卖就行。”
市场决定产品,对现实生活“恐慌”的内核在未来还会继续带热怀旧电影,但能否刷新《致青春》、《合伙人》等创下的记录则取决于电影本身的立意角度是否够新颖。至于是否会继续打温情怀旧牌,业内并不看好,像是《青春派》所代表的校园喜剧、《初恋未满》所探讨的青春之痛,都是为拓宽中国青春校园电影所做的尝试。在两年内密集地出现了五六部同主题校园电影,这壶怀旧茶显然已经冲得差不多了,吃不腻的怀旧老底总有令人疲倦的一天。(文/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