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网友自称湖南卫视摄影师在网上爆料,称王诗龄各种“刁蛮任性”的行为,比如在在片场与小伙伴大打出手还恶人先告状等。该贴引起了王岳伦与湖南卫视的强烈反应,他们通过微博怒斥对方造谣诋毁名誉,表态将死磕到底。舆论对此呈现出一边倒的情形,人们纷纷批评爆料人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善意,不应该把矛头对准4岁的小女孩。爆料人自会为他的出格言论承担后果,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王诗龄被恶意攻击并非某个变态的偶然行为——当社会各方都缺乏保护孩子的意识时,这就是《爸爸去哪儿》播出后的必然结果。
几个“萌娃”是《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走红的最重要因素,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进入观众的注意力中心——《爸爸去哪儿》引进了韩国MBC电视台《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版权,而韩国媒体早就对走红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排在该节目魅力点第一位的是“孩子纯真的童心”,占44%;排在第二位的是“重新发现了父爱”,占11%;而“作为养育孩子的父母,有许多共鸣”仅仅占到7%。可见,这个节目的本质是真人秀,孩子们带有童真的言行才是节目可看性的核心因素。
但是,《爸爸去哪儿》从未在宣传引导上强调这个节目与以往其他综艺节目的不同——似乎这些不到6岁的参与者和那些20来岁为了走红不择手段的少男少女并无区别。当观众开始明显对5位孩子产生兴趣时,节目也颇为识趣地大量曝光孩子的日常生活信息(包括尿床、不会系鞋带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似乎他们根本没有隐私权。人红是非多,这是真理,更不该被操作过多档热门节目的湖南卫视忽略——中国内地这么多年来有许多红极一时的综艺节目,也有许多因此而知名度大增的参与者,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遭到过猛烈攻击。从张含韵到马诺到张绍刚……皆是如此。而现实情况是,节目从制作到宣传并未对他们有任何保护——最终出现这么多针对孩子的攻击帖,与此不无关系。
节目在内容设计上,同样并未过多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大人们“痴迷”于孩子稚嫩的声音、可爱的眼神、奇特的思维方式,却忽略了他们自然流露出的一切情感——那些喜怒哀乐更应当受到小心翼翼的呵护和尊重。比如,《爸爸去哪儿》每期都会设置各种“任务”,并有意让孩子应付各种“人为”突发状况——于是,一边是孩子们觉得茫然无措、号啕大哭,而演播室里的爸爸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却笑翻了天。
在11月1日的第4期《爸爸去哪儿》中,节目以培养孩子责任感之名,让儿童完成“护蛋”任务,同时却安排父亲们用欺骗等手段把蛋打破。在这个游戏中,大人置孩子的爱心和善心于不顾,无视毁蛋对孩子造成的情感伤害,居然还美其名曰“学会独立”、“锻炼胆量”。难道有意让单纯的孩子们当众遭遇尴尬甚至屈辱的事,就能被“中国式长辈”不以为然地当作笑话来示众?这种拿孩子来制造娱乐性的方式,虽说是赚足了笑点、挣够了收视率,但同时也是一种很不好的引导——连节目方和父亲们都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难道还要指望观众为他们着想?
娱乐媒体当然就更不会细腻到去揣摩孩子们的想法了,他们对待这个热门节目,还是一如既往地罗致八卦。在《爸爸去哪儿》中,Kimi和王诗龄之间的友情颇有看点,从牵手看山羊到放羊闹别扭,其间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纯真。然而节目播出后各种铺天盖地的新闻令人瞠目结舌——《Kimi王诗龄Cindy“三角恋”》、《王诗龄恋Kimi与田雨橙变情敌单挑》等等八卦味道十足的标题足以说明,媒体们正在毫不客气地把孩子当成娱乐消费品。
儿童文学家和理论家陈伯吹先生曾说,和儿童“打交道”,就应该“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儿童是作为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有其特有的思维、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电视媒介虽然天生具有娱乐性,但同样有义务保护儿童的权益。一档红遍欧美的儿童教育电视真人秀节目《Super Nanny》(超级保姆)也许可以作为他山之石——这档节目虽没有大牌明星和孩子们“被作秀”,但有现场的教育心理专家跟进,通过全程录像,观察不同的教育情境、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征,为家长当场反馈教育问题,再让父母学着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孩子。当父母和心理专家一同回看录像中自己行为前后的对比,总会体验到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苦与乐,感悟到家庭教育的神圣。节目中同样具有孩子形色各样、不乏搞笑卖萌的自然童真,但绝不至于把观众带入到娱乐八卦中去。
孩子是稚嫩的,需要得到家长、媒体、乃至全社会的妥善保护。在“娱乐至死”的媒介环境中,获得巨大收益的电视台、明星家长、媒体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孩子的权益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伤害。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成为看客,在助长儿童节目“泛娱乐化”的蔓延——在这样的整体氛围下,出现王诗龄被黑的事件几乎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如果我们真像自己所说的那样爱孩子们,就应该静下心来尊重和呵护孩子的内心情感,把他们当人去对待,而不是成人手中的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