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又是让华语媒体左右为难的一届,所幸国际公关对采访权限制得不太紧,即使无法发行,一些独立电影也乐意接受中国记者的提问,否则这十天将会非常非常尴尬漫长。去年陈可辛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被同胞们追问了无数次如何看待华语片缺席,言下之意也是,你们不争气让我们也没活干了。
到了第70届,别说入围者不多,连来报道的媒体数量都大大减少,国内除了五家门户网站,主流大报基本都没来,这两年对海外影展趋之若鹜的视频网站只来了一家,向来阵容雷打不动的港台媒体人数也减半,世界上最老资格的电影节,所谓华语片的福地,70届盛典连中国人都提不起兴趣。全世界都在观望中国市场的时候,国际电影节怎么不喜欢华语片了?导演王兵和蔡明亮把这个问题踢了回来,他们是电影节常客,“什么样的电影节我没有说我的电影进不去,我也并不以进了某个电影节为荣。”但他们谈论的电影和大众谈论的电影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不适应票房狂热下还有这种冷清,我们对电影节也需要重新认识。
华语电影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影片蔡明亮导演的《郊游》夺得评委会大奖。
华语片高峰落低谷?
入围数目十年内没有大变化 “辉煌”纯属误读
陈可辛曾在采访里希望人们不要带着民族主义来臆测华语片能否入围电影节的动机,而这两年缺席的印象如此突出,和近十年里华语片在这里大规模频繁出镜不无关系:在马可·穆勒时代,这位跟中国电影圈关系极其密切的意大利人对华语片的倾斜非常明显,他把张艺谋邀请去做第64届的评审团主席,过去华人里只有王家卫在戛纳获此重任。那年李安的《色·戒》夺得金狮;在那前两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已经得到过这最高荣誉;制造舆论高潮的春药是第67届和第68届,彼时中国电影票房井喷,全年总值突破一百亿,马可·穆勒先在2010年把当年内地三部商业大片都邀请来,第二年,破天荒把四部华语片收入竞赛圈,出演《桃姐》的叶德娴成了威尼斯第一位华人影后,蔡尚君凭《人山人海》获封最佳导演。
2011年是马可·穆勒在任最后一届,媒体用一种浪漫的阴谋论猜想,这是他离开前对自己人的放肆笼络,也恐怕是华语片最后的狂欢。2012年阿尔贝托·巴贝拉上任,竞赛圈里没有华语片,焦虑开始了。
的确,多伦多电影节抢走了不少颁奖季热片,包括史蒂夫·麦奎因的《为奴十二载》、贾森·雷特曼的《劳动节》、约翰·韦尔斯的《八月:奥色治郡》、朗·霍华德的《极速风流》等,但威尼斯电影节今年也将举行很多热门影片的全球首映,包括《地心引力》、《菲洛梅娜》、《皮囊之下》、《帕克兰》等片,都将在威尼斯亮相后,再到多伦多做北美首映。
数一数入围数目吧。2008年,除了竞赛圈里有贾樟柯御用摄影师余力为处女作《荡寇》,其他单元还有贾樟柯的短片《河上的爱情》、唐晓白的《完美生活》,杜琪峰出任评委;2009年,杨凡的《泪王子》和郑宝瑞的《意外》入围竞赛圈,汶川地震纪录片《1428》和管虎的《斗牛》入围地平线单元,李安担任评审团主席;相比之下,去年有《太极》、《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三姐妹》、《金刚经》,评委里有陈可辛,今年姜文出任评委,蔡明亮重回竞赛圈,去年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的王兵也携《疯爱》回归,文晏的《水印街》、王小伟的《死水》入围地平线单元,麦浚龙的《僵尸》入围“威尼斯之日”,虽不比2010年八部影片入围勇猛,但远不算失礼。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近几年入围数目与华语片相差不多,甚至更少。事实就像姜文说的那样,从来没什么辉煌,“当时误读比较多,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或者带有一种同情的眼光,觉得,不错啊,你居然能出来,你们是这么的苦。现在中国人到处在名牌店买东西,他心里多不平衡啊,我凭什么选你们的电影啊,我能可怜你吗?”亚洲电影和美洲电影一样,有几个标志性的名字,比如张艺谋,偶有令人难忘的爆发,比如金基德,但从来不是通过电影节输出文化和价值观的主力军。
华语独立制作电影《水印街》和《疯爱》亮相威尼斯并没有引起媒体太多的关注。(上图为《水印街》下图为《疯爱》)
新主席冷落华语片?
天时地利人和全不对 独立片制作水准还不够竞赛
竞赛圈基本是媒体和民众判断本国电影影响力和实力的唯一标杆,以至于在“华语片为何被电影节冷落”的质疑之下,像《水印街》、《死水》、《疯爱》这样的独立小片因为很难带来浏览量,几乎都被选择性地遗忘了。
《死水》出品方天画画天是一家近年在国际影展上很活跃的独立制片公司,包括去年入围威尼斯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今年入围柏林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总经理杨城告诉记者,独立电影和大片报送电影节的渠道差不多,“只不过除了通过官方渠道,我们还会和选片人日常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会主动告诉他们我们在拍什么片子,也会在别的电影节平台和创投会议上和他们碰面。” 这些没有娱乐价值的独立片其实也在自己的领域里优胜劣汰着,《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透露出导演李睿君非常有标识性的才气,但像他那样砸锅卖铁拍独立片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阿尔贝托·巴贝拉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失宠”表象下本质是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作品越来越多,但适合电影节的艺术佳作却越来越少,“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在中国内地选片,选了很长时间,但就是没有找到适合的。可能有些还未完成或有其他原因。我当然希望能找到好的电影入围。”
什么是“好”的电影?看看今年的竞赛圈吧,包括史蒂芬·弗雷斯、特瑞·吉列姆这些准大师在内,作品要么是以独到的艺术技巧突围,要么就是内容或主题让人无法忽视,巴贝拉不是马可·穆勒,为了得到关注和议论,会把恐怖片和动作大片拉来跟一堆文艺片较量,他也承认今年刻意选择一些尺度较大,或是陈述了极其少见的观点的电影。以此前提,华语电影圈一线导演没有一个人来得及交出功课。
凭《郊游》入围主竞赛圈的蔡明亮已经把自己视作华语电影的局外人,“有人现在还会在网络上骂我,说我害了华语电影十几年还不够吗,我就觉得很奇怪,我拍我的电影,其他人不拍商业片管我什么事?”杨城也认为,电影节的选片趣味不是大众口味,“他们理解的电影是艺术,肯定不是为了市场或政府去拍的,独立电影恰好符合这种标准”,但目前中国独立片的资源和制作能力仍处于作坊时代,“因为制作成本过底、保证不了一部好电影的制作标准,有些电影其实在艺术上达到主竞赛的品质要求,但因为制作的缺陷只能放到次要的单元。”
即将在九月份上映的《狄仁杰前传》婉拒了威尼斯的邀请前往多伦多宣传。
商业大片没资格入围?
《狄仁杰前传》舍威尼斯入多伦多 老电影节留不住客
在杨城看来,被反反复复渲染的“华语片在国际舞台失声”就是正常状况:“其实华语片在电影节从来没有集中爆发过,都是零散状态。最近几年在第六代之后,艺术片领域冒尖的新人罕见,也是给人衰落感的原因之一。”
而媒体的心理比道理飘忽得多,既需要硬实力的证明,也要有热闹可看,电影节的秀场角色有时候更容易左右人对其实质价值的判断,而在今年的秀场上,华语力量实在太弱了。
早前有传《大闹天宫》和《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要来威尼斯展映,因为徐克的《狄仁杰》2010年就是竞赛片,华谊兄弟把Excelcier酒店里外包装成片子的主题会场,堪比好莱坞的阵势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但在开幕前不久,《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宣布转战多伦多电影节。
影片宣传方告诉记者,威尼斯电影节和马可·穆勒执掌的罗马电影节都向他们发来展映邀请,但片方最后婉拒,选择了多伦多。不光是《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一线大牌云集的《为奴十二载》、《铁路人》、《囚徒》等电影也直接跳过威尼斯,在离美国更近的多伦多举行全球首映。这个以北美市场为靠山的电影节对威尼斯的威胁越来越无法扭转,“威尼斯的消费很高,一些专业的买家和片商都会谨慎考虑,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就不来了。在多伦多能看到的影片和能做的事也会多很多。”一位欧洲记者说道。
指望才开办第二年的电影市场来留客是不现实的,巴贝拉也曾提及“几乎每个月我们都在讨论是否要继续举办电影节”,金狮的意义已不能靠台上的瞬间荣耀概括,而对华语片而言,独立制作和主流电影分道扬镳的速度根本没有因为票房和市场的进展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