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9月2日报道(帼杰/文) 1963年的美国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已经被多次搬上银幕,今年是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遇刺50周年,又一部以此为题材,且聚集众多好莱坞明星的新片问世。影片以当年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接受抢救的医院帕克兰纪念医院(Parkland Memorial Hospital)命名,由汤姆·汉克斯监制,导演则是初次执导大银幕的彼得·兰德斯曼。
本届威尼斯前两天已有意大利戏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亮相,而彼得·兰德斯曼则是记者出身。这些“转行”做电影的导演身上,往往会带有明显的以前从事行业的烙印,《帕克兰》的片头部分就带有明显的纪实色彩。但遗憾的是,这种纪实风格并没有在影片中贯穿下来,也许是因为启用了太多好莱坞明星,兰德斯曼这部希望与以往同题材影片有所不同的影片最后还是流于表演模式。扎克·埃夫隆、比利·鲍伯·松顿、保罗·吉亚玛提等人在影片中飚戏飚的过瘾,但完全毁掉了导演所要的自然主义风格。
《帕克兰》的确在角度上和以往有些不同——用帕克兰医院的医生、达拉斯警察局探员、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肯尼迪的私人保镖、用摄像机无意中拍摄下遇刺过程的剧场经理和凶手的家人等等如此多的人物视角,全方位的看待和表现这一事件。在处理群像上,兰德斯曼表现出了他作为记者的逻辑优势——平行剪辑节奏既快人物又多,但逻辑并不混乱。
然而兰德斯曼也显露了初次执掌导筒的硬伤。兰德斯曼曾表示这部电影不是描写刺杀事件,而是要表现事件给普通人带来的震荡,而其所谓的“震荡”就是人们发抖的双手、难以抑制的抽泣、大吼大叫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太流于表象。
影片改编自文森特·巴格鲁斯的纪实文学《再现历史: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其内容大部分在百度谷歌都能搜索的到,并且主要是没经过加工演绎的官方版本。所以《帕克兰》应该给影片加一个副标题——关于肯尼迪遇刺事件之民间角度官方版。除了看导演怎么将如此多的明星糅杂到一起之外,影片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太大意思,因为是50周年,其纪念意义要远大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