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香港金像奖《寒战》十二项提名九个奖项入袋平了当年《甜蜜蜜》的纪录。
第3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已在昨夜落下帷幕,《寒战》十二项提名九个奖项入袋平了当年《甜蜜蜜》的纪录。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导演在四十岁圆了梦、更创造了历史,这是在被视作港产片最糟糕的时代的一点跳脱的强音,也被视作一剂香港电影强心针。我们曾听到过类似的救世之声,但《无间道》最后只成就了自己,随后就是港片导演长达十年对内地市场诱惑的迷惑。这三年来金像奖似乎无视内地人对其赛制局限性的不满,在低迷里更放胆鼓励中小成本电影,但《寒战》被推举出来作为港片之光也好,《低俗喜剧》激起本土观众对港式喜剧的兴趣也好,被一些香港电影人鼓吹的毫无合拍色彩的的纯港片,在另一群香港电影人看来只能是小众代表,撑不起产业,更难谈救世。
从《寒战》横扫九奖谈起:
金像奖投票不存在一言堂 《寒战》是公认大热
最初是由《电影双周刊》发起的投票评选活动,香港金像奖至今没有把这种普选规则丢掉。它和台湾金马奖不一样,不靠报名入选(但前提是必须是当年已上映的香港电影才能自动入围)、也不靠十来个专业评委关在小房间里互相说服,整个评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香港电影金像奖选民及第一轮一百人专业评审团”投票选出所有奖项的提名名单,票份各占第一轮总积分的百份之五十(50%)。在各奖项中得票最高的首五名可获进入第二轮评选。“第一轮一百人专业评审团”是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业内人士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 第二轮投票则由“第二轮五十五人专业评审团”及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联同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选出得奖者。 “五十五人专业评审团”是由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事务组推荐及邀请的电影工作者和专业媒体工作者组成,占第二轮投票积分55%。 金像奖十三个属会会员及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在第二轮中投选其专业奖项(占积分25%)及其他奖项(占积分20%)。
被邀请的业内人士通过抽签决定参加哪一轮投票,每位投票者会把结果寄去大会指定的会计师所计数,这个流程是为了防止游说或行贿受贿。最终票数的排名金像奖方面拒绝公布,记者只能从几位参与了投票的业内人士口中得知,结果和他们的选择相差不大,《寒战》鹤立鸡群也是众人默认的事实。
《寒战》导演陆剑青、梁乐民
《寒战》何以最被看好?
业内人士:港片品质走低 行业需要榜样
“五十五人专业评审团”之一的TVB主持人王晓君表示,投票都是个人行为,彼此的态度并不会互相影响,理论上不存在集体意识的导向;但《寒战》在金像奖之前给人印象已经很深刻,“陆剑青和梁乐民第一次做导演,片子让人意外可他们表现又很沉稳,这片子的题材写实,从结果来看足见控制力很好。”
也在“五十五人专业评审团”之列的影评人列孚提及了一个特殊的背景事件:“《寒战》公映前,《南方都市报》搞了个策划,列述港片七宗罪,那段时间确实是有一些香港导演北上后炒冷饭,还以为会骗倒市场,结果市场证明行不通。”该报道抨击合拍片时代港片价值观失守,导演失节,当时引起业内热议,被点名批评的王晶《寒战》跳出来喊冤,称对香港导演的抨击会把观众推向好莱坞,文隽也不满大家把责任推到香港导演头上,但媒体并不买账,“《寒战》突然出现了,它让他们闭嘴,证明香港导演还是有生气的,这对香港电影人也是一种重要的鼓励。”
《寒战》票房和口碑的成绩几乎全靠片子自己打出来,两个导演此前无人知晓,主演里郭富城和梁家辉是好戏之人但不是标准的票房灵药,但如今它是去年极少数仍让人印象深刻的片子,而且把“讲好故事”这点老生常谈做了一次合格的示范。对香港电影人来说,无论还是阵容,这就是一部真正的港产片,它就像十年前的《无间道》一样,把香港人最擅长的警匪片拍出了跨类型化的新意,而它在内地破2.5亿、在香港收近五千万港元,同时创造港产片在两个市场的纪录也打破了港产片走不出粤语市场的魔咒。
第三十二届香港金像奖弥漫的才是“港片不死”的气氛,无论吴思远含泪高喊“愿神保佑香港电影”还是曾志伟鼓吹的“一家人”精神、电影人集体借胶片退出历史舞台来追忆黄金年代,乃至今年由本土制作的中小成本主导的提名名单。“香港金像奖说到底就是香港的奥斯卡。对香港电影的支持是传统,尤其是不景气之后更要强调本土化,一点也不奇怪,”列孚说道;《寒战》成了这些本土作品里的荣誉代表,主要是因为“金像奖不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不是从艺术的角度评选,它是从行业出发。而从行业角度,大家希望有一部振奋军心的作品,《寒战》票房不错,品质也能见人,行业要鼓励这种制作。”
《寒战》象征纯港片的胜利?
陈嘉上:纯港片不会成为现象
在颁奖前的采访中,金像奖主席陈嘉上也坦承今年提名的去大片、大牌化是以示“大换血”决心,力捧像彭浩翔、陆剑青、梁乐民、周显扬、郑保瑞、林超贤这样的新一代才俊,他们的特色就是不拘一格:“彭浩翔做过DJ,还是散文家和影评人,过去靠独立电影出身。他不按规矩做事,反而有很大的空间。另外几位导演同样不是科班出身,以前都是当副导演的,是被这个行业训练出来的人。这几个人的特点是技术含量高,镜头追求好莱坞的娱乐性,在制作方面花很多心思。相比彭浩翔,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成熟的工业......他们的电影不完美,但你能从中看到一种突破的胆量”。
这几个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几乎没北上经验,也不愿意贸然北上-彭浩翔虽然吃过第一只螃蟹,但《春娇与志明》骨子里还是港男港女谈恋爱,北京只是背景。配合老人们的怀古情怀,“去内地化”像是港片自救的潜台词。
陈嘉上不认为金像奖在做类似的鼓励:“我会觉得与其用去内地化去看这件事,倒不如扶持本地角度去看这事,你如果审视本地的投资总额比例,就会理解为甚么一些选民会多支持本地电影。如果你留意金像奖早期的奖项,你会发现所谓鼓励本土化、文艺化、中小型制作,过去也曾出现。”列孚认为所谓"纯港片"不会消亡但只能退作小众电影,陈嘉上也不赞同鼓吹原教旨主义的本土制作,“一间成熟的电影公司,80%投合拍片,20%投纯港片。如果都是小成本,电影工业就撑不下去了回收不足,就业率出现问题,市场架构崩溃……好莱坞也是如此,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电影公司会砍掉独立电影,保存五到七部大片。”
去年《低俗喜剧》和《寒战》这类中小成本的票房大捷都是个别现象,“因为太少了,大家都觉得珍贵,所以都去挺他们。对大产业来说,大片才是保本的,小片反而是冒险的。所谓拍纯港片,不是一种现象,只是反映了一种看法。”而张国立在台上半开玩笑地说到国产片的香港化,揭示了正是合拍片磨合的的双向影响,"十三亿人口的市场放在那里,没有人不会心动,在诱惑面前要特色还是要市场?连杜琪峰的《毒战》都不那么银河,取舍之间对创作者是最大的折磨。”
《寒战》主创金像奖后台秀奖杯。
《寒战》能影响谁?
业内人士:学学江志强的眼光
《寒战》的成功也是如此,这九个大奖不会再像当年《无间道》那样轻易让人以为香港电影翻盘的时候到了。列孚评价道:“警匪片是港产片的主要类型,一定会出现变化,在《无间道》之前都是传统的枪战片,它把这种类型升华了,但《无间道》和《无间道》现象是两回事,《寒战》对港产片的影响很难判断。”
如果真要有什么积极的启示意义,那可以看看《寒战》是怎么成为《寒战》的:今年金像奖最大赢家是江志强的安乐影业,除了《寒战》包揽九项大奖,还有一尊由周显扬夺得的最佳新导演奖。再加上薛晓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内地票房过五亿,江志强默默的扶新计划回报甚丰。“我们想不到江老板的制作会有这种水平。他家以前只发行西片,从《卧虎藏龙》后一直投资大片,他对香港注入新元素,不像圜亚和英皇。他对市场和发行很熟悉,还有香港最大的百老汇院线。”现在的香港电影不缺新人,但值得出头的屈指可数,什么样的培养才叫培养?列孚说:“人才,班底,安乐就一直挖掘新人,敢不敢用新人,这是眼光问题。但在寰亚,却是要看老板的魄力,要看它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