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娱乐独家报道(文/宇文翮) 作为一个系列电影,“终结者”至今已经有了25年的历史。然而缔造者詹姆斯·卡梅隆的退隐以及为该系列一路保驾护航的模型大师斯坦·温斯顿的逝世,使得这部持巨资打造的《终结者2018》显得有些尴尬。该片不仅缺失了詹姆斯·卡梅隆探讨人类文明与工业机器争夺生存空间的深意,中规中矩的特效场面也无法像前作一样在好莱坞特技发展史上揭开属于自己的新的一页。
机器战士缺乏新意
毕竟已经不是25年前那个只要在银幕上一看到机器人就会兴奋不已的年代了。远的不说,单是不久前的《变形金刚》就已经将对机器人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在《终结者2018》中,好莱坞的特效大师们也为观众带来了数种形态各异、各司其职的机器战士,但都难逃抄袭之嫌。比如快如闪电的摩托终结者,颇有点形似《黑暗骑士》里的蝙蝠侠坐骑;有着触手的水栖机器人也被观众拿来与《世界大战》中的机器人相提并论;而“伪装型机器人”马库斯也不禁让人联想起人造人“钢铁侠”;在看了预告片中的“收割者”的造型之后,《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更是直接在自己的留言板上指责McG抄袭自己的作品。
回想詹姆斯·卡梅隆开创的《终结者》第一集,虽然现在看起来有点粗糙,但阿诺皮肤下闪闪发光的银色金属在当时确实让观众们眼前一亮。《终结者》第二集里,CG/模型制造的液态金属人T-1000化水为刀的魔力不仅令人叹为观止,更使它顺理成章的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视觉特效奖。第三部《终结者》中媚眼动人却残忍无比的T-X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终结者2018》里的机器人就显得缺乏新意,仅仅靠凶猛的火力和庞大的个头来制造视觉震撼,行动笨拙也缺乏智慧,这就使得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无法领略前作的那种近乎于绝望的感觉。
人物角色没有灵魂
本片在北美上映票房不佳,其中最遭人诟病的地方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编剧为角色们设置的对白少得可怜,大多还是些可有可无的口号式语言。“你杀了我母亲,你杀了我父亲,但你杀不了我”之类绕口的话听上去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唯一能让人记住的恐怕还是那句再熟悉不过的“Iwillbeback”,虽然这次说这话的人已经换成了克里斯蒂安·贝尔所饰演的约翰·康纳而不是终结者施瓦辛格。
缺少对白,换句话说也就意味着人物之间缺少必要的感情交流,这便使得无论是机器人马库斯还是救世主领导下的抵抗军们都缺乏灵气,或者说基本没有灵魂。布莱尔何以如此随意的投怀送抱以及冒着生命危险背叛自己的伙伴,马库斯又是在怎样的原动力驱使下做出牺牲自己、将心脏换给约翰·康纳的伟大举动。由于缺乏必要的感情基础,使得英雄的角色看上去都显得过于“完美”但不合逻辑了。
剧情破绽百出
如果你只关注于枪林弹雨、连环爆破、飞车追逐这样的震撼场面,《终结者2018》一定不会让你感到失望。但倘若你有深究剧情的习惯,那么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竟然是那么的禁不起推敲。譬如,对于马库斯的突然出现和“现在是哪一年”的提问,年轻的凯尔·里瑟为什么就没有产生一点疑虑呢?既然是执行追杀命令,那么当“天网”抓住了凯尔·里瑟之后为何还要把他关起来而不是当即杀死?本该是重兵把守、守卫森严的“天网”老巢,怎么就让约翰·康纳单枪匹马不费吹灰之力的轻松闯过?更令人想不通的是,当两位主角和T-800贴身肉搏之际,为什么“天网”不派遣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将其围歼,而是任康纳和马库斯在自己的总部里肆无忌惮的大搞破坏。我们只能将这种设置理解为导演McG对詹姆斯·卡梅隆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模仿和致敬,但这样的理由实在无法令观者感到满意。
震撼有余,内涵不足
虽然对于卖弄视觉效果的好莱坞大片来说,震撼性的场面才是总重之中,而动作戏至少占到了三分之二篇幅的《终结者2018》在这方面的确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但仅仅是豪华特效是绝对不足以让一部影片成为经典的,而在内涵方面《终结者2018》比起前作就显得浅薄了许多。
“终结者之父”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前两集被电影评论人士普遍看作是探讨后工业时代人类文明的后现代启示录。末世的审判,历史时空的穿梭,机器与人类文明的战争,影片对人类前途命运和科技发展的反思与批判甚至上升到了理论哲学的高度,而围绕着这一系列电影的幕后故事,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而《终结者2018》虽然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核爆炸之后黑暗苍凉的未来世界,但高科技的不断重复、故事的难觅突破、浅尝辄止的人性探究都让这部打着经典旗号的电影彻底沦为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件外观华丽的奢侈商品。而当你兴致勃勃地想打开精致的包装一探究竟,才发现原来在精美的外壳里竟是空无一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