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新高考改革的讨论很多,其中关于语文难度的问题颇受关注。“语文教材越改越难,学生求放过”“高考语文题型出现调整,或淘汰15%考生”等话题,出现在网络平台。
果真如此吗?网易教育专访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他长期从事高三教学教研工作,参加过十多年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
网易教育:新高考地区,语文难度变大了吗?
王大绩:首先对新高考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新高考不是针对语文一门学科而言的,它主要是对科目的配置,选考还是必考,各地不太一样,根据学科设置新的程序、新的方法,而叫它新高考。
从语文来说,语文实际上是做一个统一的、统筹的改动,这个改动不是为了增加难度,而是针对以前进行了10年的全国课标卷,吸取它的长处,提高它的弱项。凡事都是这样,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足,不断改变和提高。
全国课标卷是2010年开始的,经过打磨已经相当完备,但是还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第一个就是现代文阅读。它进行了三次大的改动,但大家总觉得不太舒服,其实也包括我们对阅读的认识的变化,过去设置有必考题、选考题,选考里边就是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文学作品大多考小说,实用文章大多考传记,在实践时出现了偏差,因为选择小说的考生越来越少,选择传记的考生畸形增加,比例甚至高达1:9。
考试中心为了改变这个偏颇,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增加实用材料的长度,实用文章基本比文学作品要长1/4,但是没用。因为考生已经练熟了,上了考场,一门心思就是做实用文章。
后来就取消了选考,都变成必考,另外不考传记了,都变成现在说的实用材料。
但是一开始编排,第一大题是论述文本,第二题是文学作品,第三题是实用材料,这个编排不太合理。2019年开始,变成第一大题是论述文本,第二题是实用文章,第三题是文学作品,这样各个数据都合适了,另外阅读的类型也比较清楚。这是2019年,表明考试中心命题人对阅读的认识上了关键的一步。因为论述文本的阅读要求是非常低的,因为它只考语文的检索的问题,而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把文章的内涵剖析出来。
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三个文本一共考9道题,文章太多,题目太少。另外,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就是论述文本阅读和实用材料阅读还是比较雷同,因为阅读只有两类阅读,但是它有三个文本,不太合理,所以在新高考中就把第一大题砍掉了。不止新高考砍掉了,北京卷在之前5年就砍掉了,北京卷永远是在先导,浙江卷、天津卷都没有第一大题,只是以前的课标卷还保留着第一大题,这是现代文阅读。
再就是文言文阅读。以前的课标卷考的文言文阅读,是一般性读懂浅义文言文,就是纪传体,史记、战国策、二十四史这种难度,一般性读懂,因为三道题都是选择题,一般性读懂就可以回答,还有一道是翻译句子,这两句话要求比较确切,但是它只是两句话而已,就全文而言,还是一般性读懂就可以。
这个和文言文教学的任务相距甚远,因为文言文阅读的任务是传承文化,让同学通达事理,是根本的文化积淀的任务。考试不考文化内涵,老师就不教。
文言文这一点必须改,所以牵涉了一道答题,这个答题在新高考中填上了,因为新高考才考一两年,所以这道题目还比较浅,未来会越来越深。
北京卷已经考了5年带答题的了,北京卷一定也是引领全国新高考卷的,就是会考文化内涵比较深层的东西。 另外北京卷还考第二文本,天津卷、浙江卷等地方命题全都是考《论语》。我想新高考卷真的在全国普及之后,过去的课标卷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一定都会加上,就是要注重文言文的文化内涵。
王大绩,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参与高考阅卷领导小组工作十余年。首先提出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将学生的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的渠道,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水到渠成获得优秀成绩。发表学科专著文章几十部篇,逾千万字。在阅读、写作的教学和备考中有独到见解和全国性影响。
第三点就是课标卷第三板块语言文字运用。按理说它是一个语言表达应用的问题,是属于你想要说的事儿,向外发散的问题。但是它的题目多数都是选择题,选择题不是考生的表达,是对别人表达的判断。所以这一点也改了,选择题变少,非选择题变多。
这三点都是我们对课标卷过去10年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做的调整和改变。还有一些像北京卷这些改在前边的,有文学名著的阅读、默写和现代汉语表达相结合等等,北京卷先走,我觉得新高考卷一定会跟上脚步。至于难度,新高考卷没有显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