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胡适在 1931 年,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们应该)为要读书 / 而读书,读了书 / 便可以 / 多读书”。对于这句话,胡适先生进一步解释说:“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不读书 / 不能读书,要 / 能读书 / 才能 / 多读书。”
唤醒孩子的外语阅读能力
很多妈妈,总以为孩子刚上小学,总以为孩子的英语“零基础、底子薄”,总担心孩子接受不了纯文字的原版书。其实,孩子只要到了7岁,只要有大人的耐心讲读,都可以直接领会英美同龄儿童的长篇读本。
在大人的帮助下,孩子细读完几部原版书,心底就会萌生一种感受力,一种对英语文字的感受力。大人领着孩子细读完几部原版书,就是培养孩子一颗感受英文的心。有了这样的训练,孩子再读其他原版书,就更容易“左右逢源”。
语言,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我们学一门外语,不光是为了与外国人寒暄。我们学一门外语,是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思想资源,获得另外一种教养。小时候的教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血统。小的时候,通过阅读,从古今中外的大人物中,找到自己的亲属。好的精神资源,是成长的依托。找到了,取之不尽,安身立命;找不到,糊里糊涂,一生茫然。
读外语书,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深度,一个是体量。深度,就是要理解准确,而不能似懂非懂。体量,就是阅读量要大,要上百页、上百页地读。孩子学英语,需要大量接触英语,就像孩子学游泳,需要接触水。孩子不读原版书,而是反复阅读国内、或国外教材里面的小短篇,就像孩子不去游泳池,而是反复在浴缸里练游泳。
每一个孩子,都具备阅读外语的能力。只是在很多孩子身上,这种能力是沉睡的。沉睡的能力,需要有人唤醒。孩子在实现个人追求的道路上,不存在赶超不上的差距。承认差距,永远是赶超差距的第一步。越是逃避差距,差距就会一直存在,而且差距会越拉越大。节假日,我建议大人带着孩子,逛一逛外文书店,即使孩子看不懂,先感受一下也是好的。事实上,越能及时承认自己看不懂,越能比别人提前很多年看懂原版书。
国外绘本
读原版书是学英语的捷径
目前,有一部分家长,想让孩子在国内初中毕业后,就去美国念高中。我和一位有此打算的家长聊天时,总听到她说:“孩子幼升小的时候,我就收集到美国孩子的书目单,很详细,有好几百本呢。”但我知道,这位妈妈的孩子,英语阅读能力并不过硬。孩子还小的时候,妈妈仅仅是把书买回家,然后让孩子自己看。英文书买了不少,但孩子往往只翻过几页,整本书就再也不看了。
这种情况,并非偶然。有的家长朋友,确实有“书单”情结。但我想说,动辄收罗上百部书目单,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也会给家长自己造成心理压力。这些压力都是没必要的。实话实说,这么多书,不要说是英文的,就是中文的,孩子也读不完。况且,小学课业负担很重,不能为了学英语,耽误了数学语文等其他学科。
曾经有人说过,中国人学英语,久学不成,好像一壶烧不开的水。我就用“烧水”来比喻。水烧不开,往往是因为烧错了地方。我接触过一些初中生,小学六年,这么宝贵的阶段,竟然没有认真读过完整的书,而只是学教材,做卷子,虽然孩子能把教材里的小豆腐块背的滚瓜烂熟,可进入初中之后,英文优势并不显然,同学们都是彼此彼此。这些初中生,力气并没少费,小学过的也不轻松,但英语始终不上不下。就像一壶水,烧了很久,水还是温的。这是因为我们始终在壶嘴上烧,壶嘴烧红了,水也开不了。
回到我上面说的,那位家长朋友把原版书买回来,孩子看了几页,由于看不下去,就把书搁置起来。这非常可惜。这就像烧开水,壶底下的火苗刚燃起,就熄了。在孩子学英语这件事情上,能不能开出一份英文书单,并不重要。哪怕家里从国外代购了100本崭新的原版书,但没人给孩子讲懂,孩子照样不能吸收文字营养。反过来说,哪怕家里只有3本原版旧书,但有人帮助孩子吃透文字,那么,孩子的英语照样突飞猛进。
怎么从阅读中学语法
中国学英语总是说要先学语法。家长问:“孩子读原版书的时候,要不要专门讲语法。”我的回答是:“读书就是读书,不要总把语法拉进来。读书,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读书习惯。原版书里的语法现象,林林总总,如果一边读书一边讲语法,会很散乱,不成系统,还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读书兴趣。”
国内常见孩子一开始学一篇小短文,就开始划词组、学语法。也就是说,让孩子读小短文,不是旨在培养孩子的“意群阅读习惯”,而是为了讲语法的方便。如果总是这样,那就相当于“阅读为语法服务”,长此以往,阅读训练就会被架空。
我承认,小学阶段掌握英语语法,这是很重要的基础。但从效率的角度看,语法学习,可以和原版书阅读,平行展开。孩子在家,除了细读原版书,还可以再用一点时间,系统梳理一遍语法。
系统梳理一遍语法,有助于孩子明白英文的语言现象。有的小朋友,在读原版书的时候,会问妈妈:“为什么这句话不写 jump 而写 jumped 呢?为什么这句话不写 egg 而写 eggs 呢?”像这样的问题,都反映出英文里的“曲折变化(inflection)”,这是英语有,而中文没有的。有关这些现象,帮孩子系统厘清一下,孩子自己就会明白类似的语言现象,今后读英文,也就“见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