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上搜索河北衡水中学,你会惊讶地发现:那里的学生太能考试了。但是,其教育模式也引来各种争议,批评的声音认为,军事化的备考、题海战术,让学生麻木,扼杀创造力。那么这种近乎于监狱的管理制度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呢?
很多学生在高考后回首在衡中的这三年,不禁感慨万千。一方面这种过于严格的压制是对于学生性格的抹杀,“我曾经因为给同桌指出做题错误而不幸被巡视的级部主任看见了,后果就是在级部主任的门口蹲着写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另一方面这种军事化的管理也使很多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变得独立和勤奋,“每天都在拼搏,三年其实最大的胜利是战胜了自己的惰性。”
衡水中学的教育模式褒贬不一,这到底是对于学生潜力的开发还是教育功利化的折射?就目前看来,不管它适不适合人的发展,但是它适合中国高考,它能让你在高考中考个高分。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还是愿意花很多带价以进入“超级中学”学习。
很多人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可以再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我的回答是首先,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我们为了自己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其中一个捷径就是考上大学。在中国,高考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都是一件能改变命运的事,即使这个中学的条件和教育模式再“魔鬼”,学生也觉得是值得的。这也是造成这些“超级中学”乱收费“百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超级中学”并不是教育的荣耀
每次在高考之后,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学校急不可耐地贴出自己学校的“高考光荣榜”,这既是一种实力的展示,也是在为自己的学校打广告。在就业市场遵循“名校就是硬道理”的现实背景下,经过超级中学的锤炼考入名校,他们的未来至少要比其他考生多一分保障。“光荣榜”甚至成为了很多“超级中学”的独奏表演,很多别的学校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但是在这背后更深层次,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教育的畸形,也许在高考分数上,这些“超级中学”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就教育本身而言,却未必是一种荣耀。
人才的摇篮还是教育的功利化
现实中,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产生了诸多扭曲的现象。在我国,家庭带给个人的利益最大,影响也最深。传统教育中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深层次动力就是光宗耀族、光耀门庭。诚然,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然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大多数家长都会不遗余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超级中学读书,这也是很多学校乱收费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很多家长没有思考过,在学校教育脱节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环境下,也许孩子能在高考考到一个好的分数,但是这并不意味一个好的未来,有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失去一些本来不应该失去的东西。“超级中学”到底是人才的摇篮还是教育的功利化?这种教育垄断的问题的确值得人深思。
垄断一流大学名额 农村学生难考好学校
撇开教育模式不谈,仅仅是这种教育垄断的模式就足够让人骇然。“我们班有 11个同学拿到了北大清华的自招加分,全省文科也只有20个。”有时候一所超级中学甚至一个班就可以占到全省清华北大的一半以上的资源,这让很多农村或者边远地区的孩子的“大学梦”难上加难:如果不能上“超级中学”,那么就不能有一个好的大学前程。这种“超级中学支配格局”,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的垄断,这也是这些中学乱收费的原因:我们不缺优质生源。
超级中学的崛起,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越多的超级中学就以意味着有更多的教育失衡的现象存在,在中国现在的教育背景下,高考无可取代,但是如何让高考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如何能让每一个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我想,这才是每一个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背景:“超级中学”还是“青春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