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俊 绘
曾几何时,严重的病患在中国古代面临着囚禁或流放的悲惨命运;而直到115年前,中国才有第一所精神病院。
随着时代发展,医院的设施越来越完善、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更可喜的是,今年5月1日《精神卫生法》得以正式实施。
2001年至2005年,在浙江、山东、青海、甘肃四省开展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总现患率为17.5%。其中心境障碍为6.1%,焦虑障碍5.6%,物质滥用障碍5.9%。随着人们对精神心理疾病认识的提高,对精神心理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多元化、高品质的服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记者从市七医院了解到,去年市七医院门诊量达20多万,其中各类心理问题占总门诊量的三分之一,日均服务近300人。2013年1-8月儿童心理门诊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8%。此外,睡眠障碍门诊量增长了168%。抑郁症门诊量增长86%。
如何放下芥蒂,让更多的人享受精神卫生服务?专家表示,走出误区才能坦然面对。
误区1:有精神病的都是“疯子”
18岁的张晓刚开始大学生活。可在这一个月里,她无法适应寝室生活,嫌室友爱吵闹,让她难以尽早入睡。同时,生于南方的她对北方城市的气候也颇有微词。总之,“水土不服”的张晓天天给妈妈打电话,最近一周更是每天在电话里哭诉。趁着国庆假期回家,母女俩深入沟通后,张晓妈妈建议她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必要不妨去医院咨询一下。哪知道,提议刚说完,张晓就大发雷霆:“我才不去呢,谁说我有精神病?我又不是疯子!”
市七医院院长张永华: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很大的误解,提到精神疾病就以为是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重性精神病,事实上它还包括人们所说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后者发病率更高,均需要前往精神科就诊。只是因为很多人对精神科、精神疾病不太接受,故有些医院包括综合医院开设了专门诊治心理疾病的科室“心理科” 。
诊断精神疾病我国是有一套严格的诊断标准,比如《中国精神神经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症状、时间、严重程度、排除其他疾病四个方面进行诊断。
精神疾病首先要有症状,比如焦虑病人,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过度担心,没事担心有事,小事担心成大事;然后是紧张,肌肉紧张导致头胀头痛脖子很紧等等,严重的甚至坐立不安;再者就是内脏的症状,以前叫做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现在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比如心慌气短、胃肠不舒服等等。要具有确实的症状才能诊断。另外,还要看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疾病的诊断是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持续一定时间的。
误区2:头痛医头 却不知心病还需心药医
30岁的王先生是IT工程师,短短几年已经成为公司业务骨干。可最近一年来,王先生动不动觉得胃疼。起初,王先生以为是加班导致饮食不规律,所以得了慢性胃病,买了胃药吃了没效果。之后,他又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身体状况良好。王先生对此忧心忡忡,不仅胃疼没有缓解,最近还觉得自己脚痛,有几次都觉得走不了路了。
市七医院心理科主任毛洪京:一般来说,精神疾病的确和伤风感冒一样会给人们信号,比如一个人近段时间突然表现得跟原来很不相同:脾气突然改变了,行为开始怪异了,性格大变的也有,与人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情绪焦虑、抑郁、多疑等等,这些反常的现象都可能预示着出现了精神疾病(包括心理疾病)。
但是,精神疾病除了精神上的异常外,还可以表现为躯体上的症状。同样,躯体疾病也可以产生精神上的异常。如果是因为身体受到伤害导致患者心灵受到创伤,从而引发了精神疾病的情况,相信大家觉得很好理解。但是,在临床中,尤其是躯体疾病,像王先生这样常规检查无果的就应该考虑到精神科诊断。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精神疾病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不要盲目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错过了真正的病因,耽误了病情。
误区3:心理亚健康过阵子就会好的
40岁的张阿姨是城东的一家小超市老板。去年,她的超市附近连续开出了好几家连锁便利店,她的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最近这半年,张阿姨的远房表弟常常给她来电话,说他所在的城市可以投资旅店,建议张阿姨关了小超市,跟他去开发新项目。张阿姨很感兴趣,可又对小超市舍不得,犹犹豫豫了半年,张阿姨成了失眠患者。可是,张阿姨觉得这是暂时的,过阵子她想好了,她的失眠就会迎刃而解了。
市七医院心理科主任毛洪京:可以这样说,精神疾病的“边缘群体”越来越大。因为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这一类人群往往首先表现出的问题就是睡眠问题。通俗地说,这部分群体是“心理亚健康”的人群。他们或许还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划分标准,但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患,要引起重视。
对于许多人觉得睡眠障碍就是服用安眠药的认识,是不可取的。专业的治疗手段包括了药物、心理、物理等多种方式,关键是“对症下药”。而心理亚健康的人群如果只是选择“忍”,大部分人是难以通过自身排解负面情绪的。因此,最好及早通过专业治疗防止疾病的产生。
误区4:心理良师扎堆网络 咨询师替代医生
27岁的敏敏是一家装潢公司的设计师。因为接连碰到几位挑剔的客户,敏敏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更糟糕的是,有一位客户指着敏敏的鼻子骂她不懂艺术。这让敏敏难以接受,好几次都半夜做噩梦。因为辗转难眠,加上患得患失的感觉日益加重,敏敏包括敏敏的家人都意识到了:敏敏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会不会是焦虑症?或者强迫症?为此,敏敏一家想到了通过网络帮忙,随后又找到了
一位考过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咨询。但是,这对敏敏的帮助似乎不大,敏敏甚至担心自己像网上说的,自己真得了抑郁症……
市七医院院长张永华:许多人依赖网络,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师来治疗心理疾病,其实是错误的。目前很多心理咨询师没有学过医学,只是经过短暂培训就上岗,因此只能帮助解决情绪方面的困惑。比如抑郁病人很多人都想自杀,为什么想自杀,因为他们觉得世界都是黑色的,没有希望,这是一种病而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不是一般人的心情不好、情绪低落,这需要医生的干预,仅靠咨询是不够的,当病好了,就不会再产生这样的想法。
而网络信息公开、便捷,想要知道什么,直接上网搜索一下,就能得到几十页甚至成百上千页的内容。简便的同时却容易造成一些错误的信息在网上流传。人们加以对号入座,真正有病的却不及时上医院治疗,只是单纯依赖网络求助,以至于错过了宝贵的治疗时机,反而使得病情加重。
院长寄语:据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的未治率高达90%以上。造成精神疾病“未治率”高的原因,一方面,是患者自己意识不到患病,病人和家属都存在严重的病耻感,不愿意及时就诊;另一方面,精神疾病患者没有足够的医疗保障,难以得到有效治疗。
虽然,杭州人对精神卫生服务的认可逐年提升,但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依然较低。比如,杭州人对精神分裂症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3.3%;对抑郁症知识的知晓率只有27.1%,人们的精神卫生知识还是匮乏。
事实上,在我院门诊中,有70%的人群就诊时都已经存在明显的精神心理症状,需要药物治疗;85%的睡眠障碍者没有接受正规治疗,部分患者的病情越拖越重,以致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精神疾病等症状。而儿童心理门诊情绪障碍、学习障碍、注意力缺陷,自闭等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多。
作为一名医生,我所希望的无非是每一个病人都能被更早地发现、及时地治疗。让他们实现“病有所依”,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共同帮助。尤其,面对日益庞大的心理亚健康人群,我们更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勇敢地走进医院,接受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而不是茫然地等待,稍有偏差反而深受其害。我们相信,杭州作为一座品质之城,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精神”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病急而医”,而是改善生活品质必不可少的“心灵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