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ng Tung Tung Sahur”(音同“通通通通撒呼啦”)、“Lirili larlla”(音同“哩哩哩辣力辣“)……这些近来经常出现在小学生们口中、宛如神秘咒语的词汇,实则是几幅AI生成的动画形象的名字,它们被孩子们统称为“外国山海经”或“AI山海经”。据《法治日报》近日报道,这类AI魔改内容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不少渗透到低龄群体中。
在这类邪典视频中,主角多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卡通人物或超级英雄,但动漫角色的外壳之下,却剧情荒诞、不讲逻辑,甚至充斥着各种暴力、虐待和软色情等内容,其中不乏“主角团恶意抢占物资”“白雪公主霸凌艾莎”“米奇在山顶脚踹蜘蛛侠”“奥特曼怀孕”等耸动情节。此外,《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魔法战争”,《三国演义》两军对垒演变成“激光大战”等魔改视频,也完全背离了经典作品的核心内涵。
![]()
网络平台上存在的“兔头面具奥特曼打晕绑架小奥特曼”“米奇在山顶脚踹蜘蛛侠”“白雪公主霸凌艾莎”等内容。图片来源:潮新闻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AI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人正在批量制造和推送这类色彩鲜艳、内容诡异的魔改内容,而且专门“收割”辨别力有限的未成年人。一位曾在某视频公司任职的受访者就透露:“未成年人流量在平台占很大比重,这类视频曝光度高,流量表现优异”。
客观而言,对经典作品和动画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本身不该被全盘否定,一些无伤大雅的玩梗和再阐释,既是一种轻松调剂,也能打开人们理解原作的不同视角。然而,AI魔改不能没有边界,更不能瞅准未成年人判断力尚未成熟等特点,无底线收割“毒流量”。要知道,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都相对完备,对何为恶搞玩梗具有基本的分辨能力,对魔改内容也往往只会一笑而过。可是,面对这些邪典内容,未成年人的“免疫力”却相对低得多。
节奏快、色彩鲜艳、刺激性强的内容很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看似“好玩”“放松”的形式,也会使其产生心理依赖。而这些披着可爱、明亮外衣的邪典视频,却很可能对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造成误导。有家长就表示,自己的孩子会忍不住模仿某动画中的角色,“看到东西就想去砸掉”。不管是孩子们对其中有悖常识和科学的内容信以为真、好奇模仿,还是在暴力、低俗的情节中迷失,扭曲对是非善恶的判断,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假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名,却把原作改得七零八落,甚至随意丑化、污名化,这不是传承,而是糟蹋。以“山海经”概念为例,在“AI山海经”的风靡趋势下,如今不少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已经不是忠实于原作的二次创作,而是AI产出的各类名称宛如咒语、外形怪诞低俗的角色。有孩子甚至认为,“山海经就是国外的,中国的山海经一点儿也不好看”。童言无忌固然不该被苛责,但其背后折射的隐患,却应当被严肃关注。
AI魔改涉及多个监管环节,必须在每个链条都细化规范、强化执行,特别是注重加强对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据报道,在视频制作环节,一些AI工具可以免费生成包含性暗示等元素的二次元风格儿童软色情图片,甚至出现“儿童怀孕”等恶劣内容。对此,必须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的有效约束,避免无底线邪典内容“一路绿灯”、随意产出。
针对“过头”邪典动画等互联网动向,平台也不能“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成为不良内容的推波助澜者。及时堵上“绕过青少年模式”等机制漏洞,加强内容过滤、拒绝流量倾斜,才能斩断相关内容的获利链条,净化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
除了遏制无底线邪典动画蔓延的趋势,社会、学校和家长也要发挥更大的引导作用,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内心更有定力,不至于因看似“简单直给”的邪典内容而沉迷上头。
事实上,如今不少二次创作的动画、喜剧作品,都在形式创新的同时,保留了经典内容的神韵,并传递着崇尚真善美的价值观。通过优质动画展映、经典作品讲解等方式,有利于拓宽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当未成年人的人文素养显著提升,抵御不良邪典内容的“免疫屏障”自然也会随之筑牢。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