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仅有高中文凭,竟能摇身一变成为顶尖高校的首席科学家?
2
不仅坐拥千万科研资金、年薪高达百万,甚至一度逼近院士评选门槛!
3
这场令人瞠目结舌的闹剧最终惊动央视介入,层层选拔机制形同虚设,究竟是哪个环节为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4
高中学历伪装成博导精英
5
2025年11月19日,江苏科技大学发布的一纸通报在网络上掀起滔天波澜。
6
文件中提及的关键人物郭某,以高校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的身份活跃于学术舞台,领取140万元年薪,掌控巨额科研经费,几乎站上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殿堂——院士候选名单。
7
但令人震惊的是,这位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学术巨擘”,真实教育背景仅为高中毕业。
![]()
8
郭某精心构建的公众形象堪称无懈可击,每一项履历都足以令同行艳羡。
9
他对外宣称自己是1994年陕西省高考第一名,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有关部门翻阅了当年全部招生档案记录。
10
从省级招办到高校录取数据库,均未发现其任何入学或成绩信息,“状元”头衔完全是凭空捏造。
![]()
11
在国际学术头衔方面,郭某更是极尽夸大之能事。
12
他声称自己获得德国洪堡学者资格,并被评为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这两项称号在全球材料学界具有极高权威性。
13
有网民深入调查后发现,上述两个机构的历年获奖名单和会员名录中,从未出现过郭某的名字,所谓荣誉纯属虚构。
![]()
14
就连他频繁提及的“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身份,经核实也只是商业性质的名誉授予项目,不具备任何学术评审效力,与我国认可的正式院士体系毫无关联。
15
最荒唐的是他对个人研究成果的吹嘘。郭某公开表示已发表SCI论文超过170篇,总引用量达数千次,影响因子惊人。
![]()
16
随着调查不断推进,这些所谓“成果”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17
核查人员逐一比对后确认,这些论文要么盗用了同名研究者的署名,要么通过技术手段篡改作者信息。
18
真正由其独立完成并署名的原创性科研文章,一篇也未能查实。
![]()
19
其实郭某的行骗手法并不复杂,核心策略只有两条:一是用“纳米复合结构”“人工智能驱动材料设计”等前沿术语制造专业壁垒,迷惑非专业人士;二是靠表面功夫维持人设。
20
每当学生提出具体实验问题时,他从不给出明确解决方案,只反复强调“多读文献”“调整参数”,用模糊语言搪塞过去。
21
日常工作中,他按时打卡上班,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安排一些基础性实验任务,借此营造勤勉敬业的假象,成功蒙蔽了许多同事和上级领导。
![]()
22
但这起骗局得以长期延续,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引进流程严重失守。
23
郭某由第三方猎头公司推荐进入学校,而江苏科技大学在整个聘用过程中未开展任何实质性背景审查。
24
既没有核实其学历证书真伪,也没有联系相关海外机构验证职称与经历。
25
猎头机构同样敷衍了事,仅依据简历内容收取中介费用,未履行基本尽职调查义务。
26
本应层层把关的人才准入机制,就这样沦为骗子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
27
骗局败露,校方回应暧昧
28
事实上,在事件曝光之前,已有诸多异常迹象显现。
29
早在2025年初,学院内部就有教师察觉不对劲。
30
尽管头顶多项国际头衔,郭某却从未出席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也不参与行业研讨,更拿不出具有影响力的科研产出。
![]()
31
起初大家只是私下议论,碍于情面无人公开质疑,也缺乏确凿证据支持指控。
32
直到他晋升速度愈发离谱,从普通教授迅速跃升至首席科学家,甚至启动院士申报程序,才引起更多人的警觉。
33
其所指导的研究生也开始发现问题:面对基础理论提问时,郭某常常语焉不详;当追问其“代表作”的研究细节时,要么转移话题,要么含糊应对。
![]()
34
疑点持续累积之下,几名坚持原则的师生决定联合展开调查。
35
他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检索论文数据库,有人联络其所称毕业的西安交通大学与日本九州大学,还有人查询国外学术组织官网名录。
![]()
36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所有声称发表的SCI论文均无法与其本人建立真实关联。
37
西安交大与九州大学官方明确回复:“无此人就读记录”。
38
德国洪堡基金会及美国金属材料学会均否认曾授予其任何奖项或头衔。
![]()
39
掌握确凿证据后,举报团队于2025年下半年向学校纪检部门和教育部提交实名举报材料,并在网络平台匿名披露部分内容。
40
媒体迅速跟进报道,舆论迅速发酵,全网热议这位“零学历博导”的荒唐经历。
41
然而在事件初期,江苏科技大学的态度令人失望。
42
面对记者关于学历审核、经费使用去向的质询,校方竟回应称“不了解情况”“正在核实”。
43
这种推诿塞责的姿态彻底激怒公众。
44
网友纷纷批评:聘请的首席科学家竟是冒牌货,作为用人单位居然一无所知,实在荒谬至极。
45
迫于巨大舆论压力,学校最终发布正式通报,承认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引进过程存在审核疏漏,宣布终止与其劳动合同,并已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
46
但这份通报遭到广泛质疑,被认为避重就轻,仅强调“审核不严”四个字。
47
谁主导了此次高规格人才引进决策?千万级科研经费具体流向何处?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相关责任人是否追责?这些问题通通未予说明。
![]()
48
学术诚信警钟长鸣
49
目前,郭某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厉制裁,极有可能面临长期监禁。
50
但这起震动全国的学术欺诈案所引发的震荡远未结束。
51
人们不禁要问:从基层教研室到校级管理层,层层审批程序为何集体失灵?是真的未能识破谎言,还是有人刻意纵容甚至协助造假?
![]()
52
人事管理部门、学院领导班子、中介机构都不能以一句“审核不到位”轻易脱责。
53
社会期待看到的是透明、公正的调查结论,是对失职渎职人员的严肃问责,而非模棱两可的官方套话。
![]()
54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郭某这样的“学术骗子”并非孤例。
55
同年早些时候,有人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参与学术活动,被官方迅速揭穿。
56
另有一名自称江苏省疾控中心病毒研究所所长的常荣山,最终也被证实系伪造身份。
57
这些案例套路高度相似:利用单位对高端头衔的信任心理,精准切入审核盲区,实现身份跃迁。
![]()
58
郭某事件为整个高等教育与科研系统敲响警钟,也为其他领域带来深刻警示。
59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阵地,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不能唯头衔论、唯论文数量论。
60
必须建立严格的学历验证机制,逐项核对科研成果归属,对于关键岗位实行“造假一票否决制”。
![]()
61
人才计划评审需强化实地考察与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入选后实施动态绩效评估,杜绝“终身制”倾向。
62
科研资金管理必须做到全流程公开透明,每笔支出留痕可溯,定期接受独立审计,一旦发现问题从严追责。
63
同时,学术生态应回归本质,倡导以真实能力为导向的文化氛围,鼓励内部监督与实名举报,压缩弄虚作假者的生存空间。
![]()
64
郭某的骗局虽已落幕,但深层次反思才刚刚开始。
65
此事不仅严重损害江苏科技大学的声誉,更动摇了公众对教育公平与学术诚信的信心。
66
若巨额科研经费被不当使用,损失的不仅是财政资源,更是全体纳税人的信任。
![]()
67
要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就必须把人才审核做深做细,落实责任到岗到人,牢牢守住学术道德底线。
68
这既依赖高校自身的制度完善,也需要监管部门切实履职,更离不开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与监督。
69
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唯有脚踏实地做学问、严守规范搞创新,才能守护这片精神净土,不负时代重托。
![]()
70
结语
71
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人竟能横行学术圈多年,到底是骗子太过精明,还是制度太过松懈?千万科研资金岂能随意挥霍,相关责任人必须彻查到底!你是否支持对学术造假者实施终身行业禁入?
72
参考文献:1.京报网:《“首席科学家”“博导”竟是只有高中学历“首席科学家”的骗子,高校怎能如此搞笑?》2025-11-192.新浪财经:《高中学历混进大学成博导?到底是谁给骗子开的绿灯?》2025-11-19
![]()
73
![]()
7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