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今的互联网大佬们?

分享至

看懂一个人,尤其是马云这种,你不能只看他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那都是皮相。你要看它,到底是什么“物种”。
想象一个村子,叫“没名村”。村里有个铁匠,叫王铁柱。王铁柱是全村手艺最好的人。他打的锄头,能比别人家的多用三年。他做的菜刀,锋利到能把风筝线给劈开。
他靠什么吃饭?靠手艺,靠力气,靠一锤子一锤子砸出来的口碑。一个锄头,他要选铁,烧火,锻打,淬火,磨刃,忙活整整两天。卖五十个铜板。刨去炭火和铁料的成本,净赚二十个。




他想多赚钱怎么办?很简单,要么,一天不睡,打两个锄头。要么,把手艺练得更好,一个锄头卖六十个铜板。你看,王铁柱的财富增长,是线性的。他的身体,就是他收入的天花板。他累死,一天也打不出四个锄头。这是第一种人,我们叫他“手艺人”。
他创造价值,然后把价值卖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很公平,也很辛苦。
村里还有个布商,叫李布匹。李布匹自己不织布,他也不懂怎么把棉花变成线,但他脑子活。他发现,村东头的张寡妇,织的布又密又软,但她腿脚不好,走不出村子,只能便宜卖给邻里。而几十里外的镇子上,大户人家的太太小姐们,就喜欢这种料子,愿意出高价。
李布匹干了件事。他跑到张寡妇家,说:“嫂子,以后你的布,我全要了。我按村里的价,每个月给你结一次钱。”张寡妇很高兴,省得自己操心了。然后,李布匹雇了村里两个闲汉,一人一辆独轮车,把布吭哧吭哧地运到镇上去。他租了个小门面,把布料的价格,翻了三倍。




镇上的人一看,这布确实好,价格也比绸缎便宜,买!就这么一来一回,李布匹一个月赚的钱,比王铁柱累死累活一年赚的都多。他靠什么吃饭?
他靠的是“信息差”和“渠道”。他知道哪里有便宜的好货(信息),他也知道把货卖到哪里能赚大钱(渠道)。他本人,不生产一块布。但他通过“资源的搬运和匹配”,创造了新的价值。这是第二种人,我们叫他“商人”。
他的财富增长,是非线性的。只要他能找到更多的“张寡妇”和更大的“镇子”,他的收入就能翻着番地往上涨。他的天花板,是他的认知和本钱。
村子就这么运转了很多年。王铁柱们勤勤恳恳地打铁,李布匹们忙忙碌碌地倒腾。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个瘦小的外乡人。这个外乡人,既不会打铁,也不会倒腾布匹。他就在村里转悠,今天看看王铁柱打铁,明天跟跟李布匹的运货车。
看了三个月,他把村里的所有人都叫到了村口的空地上。他搭了个大草棚。然后,他跟王铁柱说:“王大哥,你别守着你那个小铁匠铺了。你把铺子,搬到我这个大草棚里来,我给你一个摊位。你每天打好的锄头,就放在摊位上。”王铁柱问:“有啥好处?”




外乡人说:“好处就是,以后想买锄头的人,不用满村子找你了。我告诉他们,全村最好的铁匠,就在这个草棚里。”他又跟李布匹说:“李老板,你也别让你那两个伙计天天跑镇子了,累得跟狗一样。你也把布料,搬到我这个草棚里来。我帮你吆喝,让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这里有好布料卖。”
他又对所有村民说:“大家以后买东西,卖东西,都来这个草棚。这里东西最全,人也最多。我管它叫‘万货集’。”村民们将信将疑。外乡人抛出了一个没人能拒绝的条件:“头三年,所有摊位,一文钱不收!”
免费?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王铁柱第一个把铁砧和风箱搬了进去。李布匹也把他的布料,全都堆在了草棚最显眼的位置。卖鸡蛋的,编筐的,做豆腐的……全村的小买卖人,都涌进了这个叫“万货集”的草棚。
奇迹发生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