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罗振宇我发现:其实能力,并没有那么重要

分享至

你有没有过这种 “人间迷惑时刻”?上学时稳居年级前十的 “超级学霸”,毕业十年后在同学聚会上躲在角落刷手机;而当年总抄你作业、上课睡觉的 “学渣”,却穿着定制西装,笑着给大家发名片头衔是 “某公司创始人”。

工作里更绝,你熬夜啃专业书、考了三个行业证书,以为能升职加薪,结果领导把机会给了隔壁工位那个 “只会说哥姐好、连 Excel 函数都记不全” 的同事。

甚至刷短视频,你精心做了三天的 “干货科普”,播放量不过百;而有人对着镜头瞎聊五分钟 “我今天吃了啥”,点赞量破十万。

这时候你肯定会骂:“这不公平!他能力明明没我强!” 但别急着拍桌子,罗振宇在《罗振宇时间》里说过一句话,当时听着像废话,现在越想越扎心:

“成年人的世界,拼的从来不是‘谁能力更强’,而是‘谁能让能力没用上’。”

你没听错,不是 “把能力用到极致”,是 “让能力没用上” 这才是罗振宇藏在那些 “60 秒语音” 里的真智慧:其实能力,并没有那么重要。



一、能力是 “菜刀”,场景是 “厨房”:拿菜刀去沙漠,不如一瓶矿泉水

咱们先掰扯个最朴素的道理:你手里的 “能力”,本质就是个工具。

就像菜刀,在厨房里能切菜剁肉,是 “神器”;可你要是拎着菜刀去沙漠,想靠它 “劈出一条路”,那还不如人家怀里揣的半瓶矿泉水管用,人家能解渴保命,你只能举着菜刀晒中暑。

罗振宇刚做《罗振宇时间》的时候,没人觉得他 “能力强”。

论学识,他不是任何领域的顶尖专家,比他懂历史的、懂经济的、懂心理学的学者一抓一大把;论口才,他说话带点口音,语速快得像赶火车,跟那些字正腔圆的主持人比,简直是 “野路子”;论技术,他连视频剪辑都得靠团队,自己顶多会敲几个字。

可他偏偏火了。为啥?因为他选对了 “场景” 当时的互联网,要么是 “高深莫测的学术论文”,要么是 “口水化的娱乐八卦”,中间缺了个 “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大白话,喂到普通人嘴里” 的场景。

那些比他有 “学识能力” 的专家,都在象牙塔里写论文、开讲座,没人愿意 “放下身段” 跟老百姓聊 “怎么用经济学看懂房价”“怎么用心理学搞定职场关系”;那些比他有 “口才能力” 的主持人,都在电视台念稿子,没人愿意 “冒着掉价的风险” 每天录 60 秒的 “碎片化语音”。

罗振宇就钻了这个空子。他不用自己 “能力强”,只要把专家的知识 “再加工” 一下,变成 “听得懂、用得上、有意思” 的内容,就够了。

你看,那些专家的 “学识能力” 是菜刀,罗振宇的 “场景判断” 是厨房,他没抢着用菜刀,而是把厨房打扫干净,摆好碗筷,等着专家把菜做好,他再端给食客。

最后食客夸 “菜好吃”,其实夸的不是他会切菜,是他懂 “食客想吃啥”。

反过来看,咱们很多人犯的错,就是把 “菜刀” 当宝贝,不管场景对不对,先把菜刀磨到锃亮。

比如我一个朋友,学编程的,技术能力顶呱呱,能写一手漂亮的代码,在公司里是 “技术骨干”。

去年他辞职创业,非要做 “面向程序员的办公软件”,觉得 “自己懂技术,肯定能做好”。

结果呢?程序员们要么觉得 “这软件不如我自己写的好用”,要么觉得 “我凭啥花钱买个跟我能力差不多的工具”,一年下来,公司快黄了。

你说他能力差吗?不差。但他错把 “技术能力” 当成了 “创业成功的全部”,忘了 “创业的场景是‘用户需要’,不是‘我技术强’”。就像他拎着一把绝世好刀,非要去沙漠里卖刀,能卖掉才怪。

罗振宇的第一个智慧,就是不跟人拼 “工具好不好”,而是先看 “战场对不对”。



能力这东西,再强也有边界,可场景的选择,能让 “普通能力” 发光,也能让 “超强能力” 作废。所以别再死磕 “我能力不够”,先想想 “我选的场景,是不是能让我的能力有用武之地” 毕竟,在游泳池里,你狗刨都能游,在死海里,你就算是奥运冠军,也只能漂着。

二、能力是 “积木”,连接是 “胶水”:你拼一块 100 分的积木,不如拼 10 个 60 分的局

再问你个问题:你觉得 “能力强” 的终极表现是啥?是 “我一个人能搞定所有事”?还是 “我能让 100 个人帮我搞定一件事”?

罗振宇做《得到》的时候,有个记者问他:“您觉得自己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他笑着说:“我没啥核心能力,就是会‘攒局’。”

当时记者还觉得他谦虚,后来才发现,这是大实话《得到》上的课程,不是罗振宇自己讲的,是他找了薛兆丰、刘润、武志红这些各个领域的专家;《得到》的 APP,不是罗振宇自己写的,是他找了一群程序员;《得到》的营销,不是罗振宇自己做的,是他找了一堆媒体人。

他自己呢?既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程序员,更不是营销大师,可他把这些 “各有一块积木” 的人,用 “胶水” 粘在了一起,拼成了一个叫 “得到” 的大城堡。

你说那些专家的 “专业能力” 不强吗?强。那些程序员的 “技术能力” 不强吗?强。可如果没有罗振宇这个 “攒局的人”,他们的积木还是散的,拼不成城堡。

这就是罗振宇的第二个智慧:能力是 “静态的积木”,连接是 “动态的胶水”。

你一个人把积木磨到 100 分,顶多是块 “漂亮的木头”;可你能把 10 个 60 分的积木粘起来,就是 “有用的城堡”。

咱们身边总有这种 “独行侠”,能力超强,啥都能自己干,可就是混不好。

我以前公司有个设计,画图能力绝了,客户要啥风格他都能搞定,可他从来不跟运营、销售沟通。

运营说 “这个图得突出产品卖点”,他说 “你不懂设计,别瞎指挥”;销售说 “客户觉得颜色太暗”,他说 “客户没审美,我不改”。结果呢?他画的图再漂亮,没人用,最后被公司劝退了。

反观另一个设计,画图能力只能算 “中等”,但他每天上班先跟运营聊 “今天要推啥产品”,再跟销售聊 “客户喜欢啥风格”,画图的时候还会拉着大家一起提意见。

最后他画的图,虽然不如前者精致,但运营好推、销售好卖,客户还满意,没过多久就升了设计主管。

你看,前者是 “能力强但不会连接”,后者是 “能力中等但会连接” 结果后者赢了。因为职场不是 “比谁的积木更漂亮”,是 “比谁的积木能拼成有用的东西”。



罗振宇最厉害的不是他自己 “能力强”,是他懂 “连接的价值”。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