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真狠,公司一半技术骨干集体跳槽,他直接招了53个985应届生

分享至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张维把辞职报告重重拍在桌上,那清脆的声响像是在徐峰心上敲了一锤。

"徐总,我们十三个人的决定已经定了,下个月15号统一离职。"张维的声音冷得像冰,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客气。

徐峰慢慢抬起头,那双深邃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嘴角竟然勾起了一丝诡异的笑容。

"很好,张维,你们走吧。"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仿佛刚才听到的不是公司技术骨干集体背叛的消息,而是今天天气不错。

我坐在角落里,手心都出了汗,这可是公司一半的技术骨干啊,他们这一走,整个研发部门就要瘫痪了。

可徐峰接下来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明天开始,我要从全国985高校招53个应届生进来,一个月内全部到位。"

张维脸上的得意瞬间僵硬了,其他人也面面相觑,谁都没想到徐峰会有这样的反应。



三年前我刚入职这家名为"智创科技"的公司时,徐峰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个温和的中年男人。

他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总是慢条斯理,对每个员工都很客气,甚至会记住食堂阿姨的名字。

那时候公司规模不大,总共也就八十多个人,研发部门是核心,张维作为技术总监带着二十几个程序员,在业内也算小有名气。

我记得很清楚,我入职第一天,徐峰亲自带我熟悉公司环境,介绍给每个同事认识。

"小陈,我们公司虽然不大,但每个人都是宝贝。"徐峰拍着我的肩膀说,"技术人员尤其珍贵,你要好好学习。"

当时的张维确实厉害,他带的团队承接了几个大项目,公司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他们的技术成果。

整个研发部门的氛围很好,大家经常加班到很晚,但从来没人抱怨,因为项目奖金确实丰厚,而且徐峰对技术人员确实很照顾。

我还记得有一次,张维团队连续加班一个月完成了一个重要项目,徐峰不仅发了双倍奖金,还给每个人放了一周假期。

"老板人不错,跟着他干有前途。"那时候张维经常这样对我们说,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从最初的小项目逐渐发展到能承接大型企业的系统开发,张维的技术团队功不可没。

徐峰也确实没亏待他们,不仅薪资年年上涨,年终奖更是从不吝啬,技术部门的平均收入比其他部门高出一大截。

但我总觉得徐峰这个人有些深不可测,他表面上温和,可眼神里有时候会闪过一种让人看不懂的光芒。

特别是在开会的时候,他总是静静地听别人发言,很少主动表态,但一旦开口,往往一针见血,让人不得不服。

有同事私下里说,徐峰以前在大公司做过高管,后来出来创业,具体经历没人知道。

我曾经好奇地问过张维,他只是摇摇头:"老板的过去我们也不清楚,但他确实有本事,公司能发展到今天,全靠他的眼光和决策。"

那时候的我们,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似温和的老板,会在关键时刻露出如此冷酷的一面。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年底,一家名为"未来科技"的大公司开始频繁接触我们的技术人员。

最开始只是一些不经意的接触,比如在技术交流会上搭讪,或者通过猎头公司试探,大家都没太在意。

但渐渐地,这种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直接,对方开出的条件也越来越诱人。

我记得张维第一次跟我提到这件事时,脸上还带着不屑的表情:"那些大公司就是钱多,因为什么人都能用钱收买。"

可是当对方开出的薪资达到我们现在收入的两倍,甚至三倍时,整个技术部门的氛围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午休时间,经常能看到有人在角落里窃窃私语,手机里显示着各种招聘信息。

张维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从最初的断然拒绝,到后来的犹豫不决,再到开始认真考虑对方的条件。

"小陈,你觉得一个人应该忠于公司,还是忠于自己的前途?"有一天下班后,张维突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我当时愣了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说:"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吧。"

张维苦笑了一下:"说得对,要看具体情况。我们在这里干了这么多年,技术越来越精,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越来越慢。"

"但是徐总对我们不是挺好的吗?"我有些不解。

"好是好,但好能当饭吃吗?"张维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苦涩,"我今年三十五了,房贷车贷,孩子要上学,老人要养,每个月的开销你知道有多大吗?"

我这才意识到,对于这些技术骨干来说,他们面临的压力远比我想象的要大。

不仅仅是张维,其他几个核心技术人员也都是三十多岁,正值人生压力最大的阶段。

而"未来科技"开出的条件确实诱人,不仅薪资翻倍,还承诺股权激励,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我开始理解他们的动摇,毕竟谁不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呢?

但我同时也为徐峰感到担心,这些技术骨干要是真的走了,公司怎么办?

那段时间,整个公司的氛围都很压抑,徐峰虽然表面上还是那副温和的样子,但我能感觉到他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事情的发展比我想象的要快,春节刚过,张维就正式向徐峰提出了加薪的要求。

那是一个周一的上午,张维主动找到徐峰,两人在办公室里谈了整整一个小时。

虽然我不知道具体谈话内容,但从张维出来时阴沉的表情,我大概能猜到结果。

"怎么样?"我忍不住问道。

张维摇摇头:"他说公司现在资金紧张,最多只能给我们涨20%的薪资,而且还要分批次进行。"

20%的涨幅听起来不少,但对比"未来科技"开出的条件,确实差距很大。

更关键的是,张维他们要的不仅仅是钱,还有发展空间和认可。

"我们这么多年的付出,在他眼里就只值20%?"张维的声音里满含不甘,"未来科技那边,不仅薪资翻倍,还承诺给我技术副总的职位。"

我能理解张维的失落,作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他们确实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和认可。

接下来的几天,技术部门的氛围更加微妙,大家表面上还是正常工作,但私下里的讨论越来越多。

我无意中听到几个核心程序员在讨论离职的事情,他们已经开始计算违约金,商量集体行动的时间。

"我们不能一个一个地走,那样对公司影响太大,也显得我们没有情义。"张维对大家说,"要走就一起走,给公司一个明确的信号,也给自己一个明确的态度。"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我知道,他们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徐峰各个击破。

集体行动的威力更大,也更容易让新公司看到他们的价值。

徐峰显然也察觉到了这种异常,那段时间他经常在办公区域走动,表面上是关心大家的工作,实际上是在观察每个人的状态。

有一次,我看到他站在技术部门门口,静静地观察了很久,眼神中有我从未见过的复杂表情。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徐峰可能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在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时间一天天过去,技术部门的氛围越来越紧张,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最终的决定。

而我,作为这场风暴的见证者,只能默默地看着事情向着不可挽回的方向发展。



三月中旬,事情终于到了爆发的临界点。

张维联合了十二个核心技术人员,准备向徐峰正式提出离职申请。

这十三个人,占了整个研发部门的一半以上,包括了公司所有的核心技术岗位。

他们走了,意味着公司目前进行的所有项目都要停摆,已经签订的合同可能面临违约,公司的技术积累将一夜清零。

"我们也不想这样,但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张维在给其他同事解释时,语气中带着一丝歉意,但更多的是坚决。

我看着这些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心情五味杂陈。

理智上,我理解他们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

但情感上,我又觉得他们这样做对徐峰太残酷了,毕竟这家公司倾注了他那么多心血。

"小陈,你要不要也一起走?"张维私下里问我,"以你的技术水平,未来科技那边也会要你的。"

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我再看看吧,现在还没想好。"

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想走,不仅仅是因为对徐峰的感激,更因为我想看看这个看似温和的男人,在面临绝境时会如何应对。

那段时间,徐峰的状态看起来很平静,甚至比平时更加温和,他依然会和每个员工打招呼,依然会关心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但我注意到,他的办公室经常亮到很晚,有时候早上来上班,发现他的车已经在停车场里了。

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没有人知道。

其他部门的同事也都察觉到了异常,大家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要完蛋了,有人说徐峰会想办法挽留这些人。

但所有的猜测在那个周五的下午都有了答案。

张维敲响了徐峰办公室的门,身后跟着其他十二个准备离职的同事。

我站在门外,能听到里面传出的声音,但看不到徐峰的表情。

直到张维把辞职报告拍在桌上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徐总,希望您能理解我们的决定。"张维的声音传出办公室,听起来有些紧张,显然他也没想到徐峰会如此平静。

"理解,当然理解。"徐峰的声音依然温和,"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我尊重你们的决定。"

张维显然被这种反应搞得有些措手不及,他们准备了很多说辞,想要解释自己的苦衷,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但徐峰根本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甚至没有丝毫的挽留意思。

"那...关于工作交接..."张维试探性地问道。

"按照合同执行就行,你们下个月15号离职,那就15号之前把手头的工作交接清楚。"徐峰的语气就像在讨论今天吃什么午饭一样随意。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徐峰拿起电话,当着所有人的面拨通了一个号码:"王校长,是我,徐峰...对,我们之前谈过的校园招聘计划,现在正式启动...我需要53个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要最优秀的那批...什么时候能到位?最好是一个月内..."

整个办公室鸦雀无声,包括张维在内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53个应届毕业生?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他们这十三个人,是公司多年培养起来的技术骨干,有着丰富的项目经验和技术积累。

而53个应届生,虽然数量更多,但他们能胜任这些复杂的技术工作吗?

更关键的是,招这么多人需要多少成本?仅仅是薪资支出,就是一笔巨大的数字,更别说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了。

"徐总,您这是..."张维的声音有些颤抖,显然被这个决定震撼到了。

徐峰放下电话,摘下眼镜慢慢擦拭着镜片,那个动作看起来很平常,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升起。

"怎么?很意外吗?"徐峰重新戴上眼镜,那双眼睛在镜片后闪着冷光,"你们觉得离开了你们,公司就活不下去了?"

张维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我告诉你们,人走了可以再招,技术丢了可以重新积累,但是..."徐峰站了起来,走到窗前,背对着所有人,"背叛的代价,你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

这句话说得很轻,但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空气仿佛凝固了,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也能感受到其他人压抑的呼吸声。

这还是那个温和的徐峰吗?这还是那个会记住食堂阿姨名字的老板吗?

我突然意识到,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真正了解过这个男人。

张维和其他人面面相觑,显然被徐峰的反应弄得措手不及,他们原本以为徐峰会慌乱,会挽留,会妥协。

但现实却是,徐峰不仅没有任何挽留的意思,反而以一种近乎挑衅的方式回应了他们的背叛。

53个应届生,这个数字在每个人心中不断回响。

当徐峰慢慢转过身,面对着这些准备离职的员工时,我看到了一张我从未见过的脸——冷峻、自信、充满了某种可怕的决意。

他的嘴角勾起一个几乎察觉不到的弧度,那一瞬间,我的心脏差点停止跳动...



"你们以为,我这三年是白过的吗?"

徐峰的话像一颗炸弹,在整个办公室里炸开。

我看到张维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其他人也都露出了不安的表情。

徐峰走回办公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轻轻地放在桌上。

"张维,你知道我为什么能这么快联系到这么多优秀的应届生吗?"徐峰的声音重新变得温和,但那种温和比之前的冷漠更让人恐惧。

张维摇摇头,显然已经意识到事情可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我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全国各大985高校建立了实习基地,与这53个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徐峰打开文件夹,里面是一叠叠整齐的简历和评估报告,"他们都是各自学校的技术翘楚,在校期间就参与过我们公司的项目开发,对我们的技术路线和业务模式非常熟悉。"

我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原来徐峰早就在布局。

"更重要的是..."徐峰的声音停顿了一下,"他们在实习期间,已经将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进行了重构和优化,新版本的系统性能比现有版本提升了300%。"

张维彻底愣住了:"这...这不可能..."

"不可能?"徐峰冷笑一声,"李教授的机器学习团队,陈教授的大数据处理实验室,王教授的云计算研究中心...你以为我这一年频繁出差都在干什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