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地球公转一圈,形成了一年十二个月,地球自转一圈,形成了一日十二个时辰。斗柄转动三十度,等于一个节气月。斗柄指寅,太阳到亥,寅亥相合。斗柄指卯,太阳到戌,卯戌相合。从而形成了地支的六合关系,也就是月建与月将的相合。
![]()
太阳的位置,决定着月建的气场,决定着时辰的力量。除了太阳之外,月亮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对地球气场影响最大的力量之一。月亮为太阴之精,以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制定的历法,就为太阴历。
月亮每次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时候就为朔,朔的时间在初一,于是阴历每个月的初一是朔日。两个朔日之间为一个月,需要二十九天半。一个节气等于黄道十五度,约为十五天五个多小时,两个节气三十天半,比阴历多出来一天。
三十个月之后,就会多出来一个月,阴历为了与节气同步,从而产生了闰月。王在门中就为闰,闰的本意就是偏,是阴历每个月比节气月少的那一天堆积而成的,闰余成岁,律吕调阳。所以人们常说的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
![]()
朔日为日月合宿,代表着太阳和月亮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运行,二十七天半之后,月亮本身在空间中已经运行了一圈,到达了上一次朔的位置。然而地球在二十七半之中,也公转了将近三十度,走入了新一个地支之位。
此时月亮还需要再跑两天,才能追上地球,又一次到达朔的位置,也就是到达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所以月亮每次到达前一个月的朔位,都比当月提前了两天,是因为地球和月亮同时运行所产生的结果。
比如某个月的朔日,日月合宿在子位,然后日月同时在子位出发,二十七半之后,月亮运行一圈,又一次到达子位。此时地球也公转了二十七天半,到达了丑位。这时候月亮再运行两天左右,就会追上地球,又一次到达日月合宿之位,到达朔的位置。
![]()
之后日月在丑位继续运行,二十七天半之后,月亮又到了丑位,但太阳却到了寅位。也就是月亮每次到达同一个空间位置的时间,都比前一个月提前了两天,由此而产生了杨公十三日,每月差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