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老庐今天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地平线的员工出去创业,很快就会收到投资机构的投资条款清单。
最近红杉中国的投资团队带着TS守在咖啡馆,只为等一位刚从地平线离职的算法负责人。
高瓴创投专门开设“地平线人才通道”,对其前员工创业项目优先尽调,投资圈的新共识已经浮出水面:“大疆系看消费电子,地平线系盯硬科技”。
![]()
2025年第一季度,具身智能赛道37笔融资中,超六成创业者贴着“地平线前员工”标签,甚至有VC为锁定潜在创业者提前设立“人才储备基金”。
资本对地平线系的狂热,早就已经超出普通投资逻辑,这股风潮的核心密码究竟是什么?
![]()
![]()
资本疯抢的底气
资本疯抢的底气,首先藏在这批创业者“自带buff”的能力包里。
地平线2024年上半年以28.65%的市场份额坐稳智驾计算方案头把交椅,其内部推行的“技术+商业”双轮驱动模式,让员工绝非单纯的“码农”。
![]()
创始人余凯定下铁律:“技术负责人必须跟着销售跑客户、做方案”,这种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全流程历练,让地平线人自带“降本增效”基因。
前副总裁张玉峰创办无界动力,仅凭在职时积累的车企资源,就拿下小鹏、极氪的预研订单,首轮3亿元融资中一半是老合作伙伴。
前智能驾驶总裁余轶南的维他动力,成立3个月就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直言“看中他搞定主机厂的能力”。
![]()
![]()
为何地平线系的融资成功率远超百度、华为系同行?
答案或许就藏在地平线独特的“创业孵化器”生态里。
与其他科技公司“禁止内部创业”不同,地平线2023年推出“星火计划”,允许核心团队带着技术方向独立,公司以“股东+导师”双重身份保驾护航。
![]()
地瓜机器人就是典型样本,2020年作为AIoT内部团队启动时,地平线不仅注入初始资金,还开放征程芯片底层接口,帮其对接美的、海尔等家电客户,2024年独立后迅速斩获1亿美元A轮融资。
关键是地平线73.1%的员工都是研发人员,形成“技术大拿扎堆”的人才池,鉴智机器人创始人单羿、都大龙作为地平线前十号员工,创业时仅用两周就组建起核心技术团队。
这种“平台托底+人才抱团”模式,让地平线系创业的试错成本降低60%,
![]()
![]()
资本为何偏偏在2025年集体押注他们?
这背后是具身智能风口与地平线技术基因的完美契合。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美元,而智能驾驶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重合度高达72%:地平线人深耕的感知算法、算力调度技术,正是机器人落地的关键瓶颈。
鉴智机器人将智驾领域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迁移到服务机器人,产品响应速度提升40%,维他动力把车载芯片的耐高温方案用到工业机器人上,故障率降低50%。
![]()
相比从零起步的团队,地平线系创业者相当于带着“成熟技术工具箱”入场,当同行还在攻克基础算法时,他们已能推出商用产品。
这种“时间差”价值,在资本眼中千金不换,但地平线系的崛起,本质上只是中国科技创业浪潮的一个切片。
从百度系走出自动驾驶半壁江山,到华为系孵化出智元机器人等明星企业,再到大疆系撑起消费级无人机创业圈,“大厂系创业”早就已经是科技产业的重要引擎。
![]()
这背后是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全面释放:我国工程师总量已达2000余万人,仅上海的AI人才就接近30万,约占全国1/3。
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直言:“全球50%的AI创新来自中国工程师”,高瓴创投更精准点出逻辑:“地平线系的价值,在于他们把工程师红利转化成了商业成果”。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110亿元融资中,中国创业者拿下62%,其中地平线系贡献近三成。
![]()
资本抢的不是“地平线员工”标签,而是标签背后的技术沉淀、产业经验与资源整合能力。
地平线系的受宠,是工程师红利与产业风口的双向奔赴。
当越来越多大厂人才带着技术与梦想投身创业,中国科技产业的创新活力必将持续迸发,这正是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的生动注脚。
![]()
【1】VC开抢地平线前员工 投资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